content

書畫拍賣的黑蓋頭

 2003-06-30 20:44 桌面版 简体 打賞 0
    小字
對家住海淀的李先生來說,2000年「百衲夏末中國書畫專場」拍賣會開拍是個令他不快的日子。那天,一位朋友興沖沖地告訴他:北京王府井工美大樓6層有一個拍賣會,拍的都是名家字畫,去看看吧!因是朋友盛邀,儘管很忙,李先生還是抽空去了。然而,他萬萬沒有想到,拍賣會上,他買了一張署名「愛新覺羅.啟驤」的書法作品,後來經鑑定發現卻是假的。李先生為此大病了一場。

  全國曾有1000多家拍賣公司,藝術品拍賣公司超過一百家。後經過國內貿易部整頓,保留了具有經營藝術品資格的79家拍賣行,北京目前有拍賣行30多家。在一般畫廊購買不放心,參加拍賣競購成了投資者的選擇。最初,拍賣還是值得信任的。但隨著拍賣會的氾濫,拍賣市場開始魚龍混雜,贗品被臨時撤下的事情屢見不鮮。如今撤拍的事反而少了,不是拍賣品保真,而是拍賣公司對此無所謂了。從一定意義上說,拍賣行為假書畫的流通提供了公開的市場。

拍賣花招環環套

  一哄而上的拍賣會在貨源、鑑定人才等方面是十分匱乏的。由於書畫資源有限,特別是已故名家的優秀作品更是稀缺,不能再生,拍實行不得不放寬尺度。退而求其次,有的甚至將一些質量平平或庸劣的作品也網羅入內,而市場的險峻還在於幕後的骯髒交易。

  僧多粥少的尷尬,迫使一些資本並不雄厚的藝術品拍賣公司在生死線上疲於奔命,乃至不擇手段,進行惡性競爭:明明只有幾百萬元的成交額,對外卻宣傳為數千萬元;明明僅有40%的成交率,卻聲稱高達90%以上,以錯誤的信息誤導買家,爭奪客戶。

  書畫拍賣會上雇「托兒」炒作的現象也不鮮見,這已是圈內人人皆知的事實。一些拍賣公司與某些畫家或作品所有者串通於台下,哄抬於拍賣場上,引得天真的收藏者盲目跟進,落入圈套,付出金錢、感情卻買回一個美麗的謊言。他們或是拍賣方以競買人身份參與自己組織的拍賣活動,以壯門面;或是委託方參與競買,以使自己委託拍賣的物品賣出好價錢;或是競買人之間、競買人和拍賣人之間惡意串通,損害其他參加拍賣人的利益;或是拍賣人自營,即組織拍賣自己的物品,以便低價買進,高價賣出,牟取暴利。

  書畫拍賣有5個環節:拍賣行、鑑定家、賣家、買家和畫家,其中除了買家以外,其他4個環節都可能是贗品的製造者或兜售者。而這4個環節中,最關鍵的一環鑑定家恰恰又是最薄弱的。在利益的驅使下,拍賣行或收藏者與鑑賞家相勾結,將假書畫推上市場。有位鑑定家道出了真相:贗品?你斥為假,他說是真,才會有人請我們出面調停。「贗品市場是我們的飯碗嘛!」投資者把滿腔的信任全交付給了鑑定家,卻反被「帶籠子」。

  此外,一些名氣不大的拍買行無珍品開拍,於是,為了提高自己的知名度明知故犯地做起了假書畫拍賣。還有些拍賣行為了自己的所謂「信譽」也會一再拍賣假畫。比如某人稱某幅假畫是從該拍賣行拍得的,該行就不得不為其再拍。

知假買假裝糊塗

  書畫收藏家劉溫傑說,現在買假賣假太普遍,不足為怪。比方說,有關啟功的假字畫太多太多。這些對書畫家來說都是很正常的。不是百衲拍賣公司一家有這種情況,其他拍賣公司都這樣。以前著名畫家吳冠中因自己的作品被拍假而告上了法庭,結果也不了了之。因為中國目前尚無明確的法律法規對此進行規範。
採訪中記者瞭解到,拍賣假貨的原因不外乎兩個,一是目前拍賣業沒有很好的手段鑒別真假,致使假貨氾濫;二是很多人知假買假,是用來送人。一幅名人字畫可不是區區500元,而是價值上萬元。用500元買來快樂和利益,買假者合算,拍賣公司絕不會因此而賠本賺吆喝,他們多賣多得,利潤和回扣一分也不少拿。北京的潘家園、琉璃廠,賣的一些名人字畫很多都是假的,可就是沒人管。

  買畫的並不一定都是收藏家,其中有一部分純屬「倒爺」,而還有一部分就是送禮者。據名人李可染之子李小可先生介紹:「即使家屬鑑定,也只能達到百分之八九十的確認。」如果說「家屬」及鑑賞家都是圈裡人的話,那麼一般的圈外人對書畫的真偽簡直就無法分辨。對於送禮的人買真或假畫送人效果都有一樣,而假畫的價格又大大低於真畫,為什麼不買假畫呢?

書畫造假招數多

  當下書畫贗品的出籠,已經完全脫離了「作坊」模式,變成了一種系統工程。

  書畫贗品一般分為臨摹本、造本、仿本、假畫真跋、改添款等幾種。臨摹本,即比照原作臨摹;造本,即專造年代遠且無作品傳世的名家作品。由於無法將此畫與作家其它作品相比較,造本具有很大的欺騙性;仿本,即作偽者長期研習某一名家作品,易於操作且較為常見,有的已經與該名家的筆痕趨同,甚至具備了相當的藝術造詣;假畫真跋,中國書畫在流傳過程中,畫面空白處大都有名人的題跋,它也是研究和鑑定此類作品的重要依據。造偽者繪製出贗品,重新揭裱時,再配以真的題跋,在這種情況下書畫鑑賞家也難免不看走眼;改添款,主要憑藉作偽者高超的裝裱技術。他們大都是將古代或者同時代無名或者小名家作品上的落款挖掉,改成前人或者同時代大家的落款。原來的書畫無款,添上某一名家的名款以成「名人之作」。

  畫工作偽時,有的把名家之作放在玻璃桌下面,利用燈光反射去拓繪,或用大幅玻璃紙鋪在原作上,逐筆細描,之後把描好的玻璃紙鋪在燈桌上面,再覆以宣紙,然後運筆畫在宣紙上。沒有此條件或「手性」好的乾脆掛在牆頭描摹,而後題跋鈐印,堂而皇之地隨行入市。還有一種做偽方法:把原畫照成透明膠片作底版仿製。這種方式如今更新為激光照排。此外,一些新的技術手段也被運用於作偽。如藉助化學溶劑、紅外線等等。榮寶齋的木版水印可使古今名家大體逼真地複製出來,讓更多的人能從中去領略原作的風采、韻味。這與其它一些複製品一樣,如實載明瞭複製的標注,但偏偏有不良之徒把複製品稍作加工,剔除「木版水印」標注,作為真跡倒賣。

  書畫作偽除了統體作偽外,還有以下伎倆,目的仍然是抬高其身價。

  半真半假,以一段真的題跋,接上一段假畫,或利用真款有餘紙加繪假畫。還有的把原畫加大,增加尺幅面積,如利用假畫把冊頁接長。也有的把一幅畫分切成兩段甚至三段,這種情形多發生在長卷有引題尾跋者,通過分切移植,弄得畫真題偽、題真畫偽,撲朔迷離。有的移貼手法精妙,除非重新裝裱,否則很難發現。某博物館收藏有一幅古代山水畫,專家多次鑑定都確認為真跡,何況上面還有黃賓虹的題記。直到重新翻裱,揭開一看,題款和畫脫落開來,成為兩半,才知其中有詐。

  對一些古舊作品的贗品,售假者通常會在假畫上加蓋偽造的著名鑑賞家的鑑定專用圖章,甚至專為鑑定此畫作的題跋。

  造假者通過拍賣公司或畫廊,將他們的成交單進行一番填寫,儼然是一份買賣的真憑實據。有的甚至偽造他國的一些買賣文件,然後以「回流」形式進入流通領域。

  某些造假者還與一些書畫家的後人或親朋結成同盟,串通起來坑害消費者。比如做舊,電熨斗在宣紙上熨一遍,時光就可倒流一百年。

  凡此種種,給書畫真偽的鑑定造成了很多麻煩。

書畫打假無處下手

  對於文化市場來說,書畫打假還未被提到日程上來。不僅是有關部門騰不出手來,其更大的原因還是在書畫作品本身。

  書畫鑑賞是一門相當高深的學問。政府部門可以一夜之間頒發10張拍賣行的營業執照,而即使是10年的時間也難培養出一個真正的書畫鑑賞家。因此.即使鑑賞家都具有高尚的職業道德,也難百分之百地鑑定出每幅書畫的真偽。

  在眾多的書畫贗品中,偽作者窺伺的目標,更多的還是現、當代名家。這主要是他們的作品有大量的原作可供「製作」時參照,而且作畫時運用的材料,譬如顏色、紙張、印泥和墨也易於得到。與製作古代名家贗品相比,「收成」也並不簿。

  難道尚且健在人世的書畫家本人對此也無動於衷嗎?不是有著作權法嗎?他們為什麼不用法律來保護自己?

  雖然曾被媒體炒得沸沸揚揚的「吳冠中的《炮打司令部》」一事,最終以吳冠中先生勝訴而告終。但為了這場官司,吳先生整整耗廢掉了3年的精力,以致於現在只要有人和他提起這場官司,仍傷心不已。吳冠中先生是國內頂尖的藝術大師。還是全國政協委員,以他這樣的聲望、地位出面打假都這樣難,書畫市場的打假之難可見一斑。不斷可見報刊上有某某畫家作品的真偽辨別介紹,但對消費者來說,其實大都只是紙上談兵。   李小可認為,只有建立良好的經濟秩序,才能保證拍賣活動的正常運作。因此,要重振藝術品拍實市場,必須革弊求新,行業自律,祟尚職業道德,嚴格把好鑑定質量關。

《文化月刊》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本文短網址: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分享到: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評論

暢所欲言,各抒己見,理性交流,拒絕謾罵。

留言分頁:
分頁: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