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引用的資料均出自國內權威專家、學者之手,相信他們不會也不敢篡改歷史。說實話,我沒讀這篇文章之前,假若有人問我造成「三年災難」的主要原因是什麼?我會下意識地首先想到「三年自然災害」(考試就是這樣回答的)。為驗證我的觀點是否具有「廣泛性」,我還隨機詢問了若干同事,利用上課機會問卷調查了41名大學生,首選回答均為「自然災害」。去圖書館查閱近五年國內出版的數種中國現代史(含中學歷史教材),凡涉及到這段歷史的,也無一例外地寫有「三年嚴重自然災害」。
上述被詢問者基本上是60年代後出生的年輕人,他們只能從書本裡獲得信息,結果尚在預料之中。那麼,親身經歷過那段歷史的過來人,又會如何回答呢?我走訪了本校一些50年代大學畢業的老教師,結果居然和年輕人一樣,幾乎眾口一詞地說:三年災難的「罪魁」應為「自然災害」。當我向其簡述《風調雨順的三年》文章大意後,他們似才進入理性的回億里,繼而如夢初醒般喃喃道:那三年的天氣狀況好像是沒有什麼特別不正常的災害。
這幾日,一種難以言狀的情緒始終伴隨著我。出於某種需要而「統一」的「標準答案」力量如此強大,它甚至能輕易改變親身經歷過那段歷史的人的正常記憶。季羨林說,他之所以寫《牛棚雜憶》,是基於「悲哀、孤獨和恐懼」。因為,十年浩劫才過去20年,很多人就已經快要把它完全遺忘了。照此思路推測,倘若十年浩劫在人們心裏尚還有點殘留的「影子」,那40年前「大躍進」的災難,不少人恐怕早已忘得干乾淨淨了。如果有的話,則肯定多是為迎考的中學生們。不過,他們也只是背熟了「自然災害」之類的答案。
「人不能兩次走進同一條河流」。古希臘哲人赫拉克利特這句名言,無疑包含這樣一個真理:一切都在進步,逝去的東西不會重新出現。然而,我們卻常常發現,由於缺乏對歷史反思的傳統或曰沒有「機制」上的保障,當人們採用與歷史上相類似的方法來應付與歷史上相類似的事變的時候,逝去的歷史又往往會以類似方式重演。這時,我們實際又走進了同一條河流。眼下一些地方,某些官員為追求政績的「浮誇」,不是就已呈「風起雲湧」之勢了麼?
士柏諮詢網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 關鍵字搜索:
- 被遺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