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年七十六歲的江澤民,在十六大高層人事安排上大獲全勝,自己交出總書記又續任軍委主席,引起外界對「黨指揮槍」的質疑。經過瞭解後發現,中共「以黨領軍」在法理和實際運作中存有差距,軍隊最高領導人的主要條件取決於「政治優勢」而非「程序優勢」。
一位知情人士說,當兩個領導人的「政治優勢」非常接近時,才會以年齡、任期、專業和原則制度等「程序優勢」決定高下,而江澤民的「政治優勢」遠在胡錦濤之上,江的續任對軍人來說毫不意外,中下層軍官雖有「看法」,覺得胡錦濤擔任軍委主席能展現新氣象,但對江澤民的續任他們也能接受。
「政治優勢大於一切法理」,這位人士不諱言地說,這就是目前的中國國情,從歷史上看,中國很少出現法理上的權威,改革開放廿多年雖有進步,但還是很不成熟,外國人一般看不太懂。
據瞭解,本屆軍委高層的人事圈選以「政治上要可靠」為主要考慮,鄧小平在一九八○年代菁英大轉換過程中,即列此為選拔人才四項條件之首。江澤民的選人之道,除看人選擁護黨中央基本路線和政策的態度,還觀察他們的政治敏銳度和政治洞察等多項能力,包括他們在臺灣問題、中美軍事對抗等重大鬥爭中的長期反應。
據側面瞭解,本屆中央軍委的六位軍系成員,包括副主席郭伯雄、曹剛川,委員兼總參謀長梁光烈、委員兼總政治部主任徐才厚、委員兼總後勤部長廖錫龍、委員兼總裝備部長李繼耐等,都是江澤民眼中「政治上最可靠」的軍隊支柱,能在上述重大問題上保持清醒頭腦,步調始終和中央保持一致的人。
外傳梁光烈、廖錫龍雀屏中選,從大軍區司令員上調中央,得力於他們在越戰中累積的軍事專業和威望。一位知情人士說,專業將領中不獨梁、廖二人,主要還是他們的政治嗅覺和洞察力獲得江的賞識。尤其梁光烈處理臺灣問題的態度「穩健」而不冒進,最能體現江的思路,否則江不會把南京軍區司令員和總參謀長的重任,連續讓梁光烈一個人來做。
一個內幕消息稱,本屆軍委成員的人事變動,先由總政治部高層負責規劃人選,帶頭的是總政副主任王瑞林、張樹田,以及總政的幹部部長等核心成員。人選名單擬定後,由江澤民親自圈選。事前,江澤民對候選人的能力、忠誠度乃至軍中資歷都很清楚,江最後的決定主要基於政治判斷。
外傳十六大前後,軍中高層為人事安排動作頻頻,有的說張萬年、傅全有臨退前,在總參安插自己人,因擺不平跳出讓人跌破眼鏡的黑馬。一位熟悉軍隊運作的人士說,這些都是無稽之談,因為凡是大軍區副職以上首長的任命權,都取決於中央(江澤民),各路軍頭無權過問。因此也就不存在以傅全有為首的「西北軍系」(蘭州軍區共事的淵源)的說法;越有共事經驗,反而越忌諱。
一位軍事專家指出,中國的軍隊不像西方,專業化的程度還不高,同儕經驗不構成所謂派系的主要因素,反而更多是來自「鄉親」的認同感,不過,用老鄉也有界限,身邊放個秘書或幾個鐵桿幕僚可以,一到大軍區就攤在中央的檢驗之下,很難形成個人或同宗派系。
即使軍隊高層中有很多是山東人,至今並未形成所謂的「山東幫」,如同軍隊也有不少高幹子弟,也未形成所謂的「太子黨」,而且權貴子弟之間頗有猜忌,在父輩告誡下,彼此走動不勤,個人頭上一片天,誰也不服誰。
據瞭解,中共一九八八年起授銜的高層將領,出自山東籍的上將有廿位、中將達七十六位,少將更多,但他們從未形成一股足以左右決策的勢力。譬如前軍委副主席張萬年、國防部長遲浩田,都是來自農村的典型山東人,但他們兩人看法有時並不一致,他們身邊用的人也不盡相同。這是正常現象,否則還得了。
- 關鍵字搜索:
- 揭開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