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海軍以「分散式海上作戰」的新概念,在「三海」重整前沿部署,應對中國的挑戰。(U.S. Navy)
【看中國2020年6月20日訊】今天來談一個有關「三海戰略」的話題。
所謂「三海」,是指東海、台海與南海,也是美中兩國地緣戰略博弈最為集中的區域。它以什麼方式呈現,目前已經出現一個大致輪廓,這種局面可能要持續相當一段時間。
臺灣防衛法
首先來看美國的最新動向。美國聯邦參議員霍利(Josh Hawley)在官方推特上表示,他在6月10日提出《臺灣防衛法》(Taiwan Defense Act)草案,目的是要確保美國有足夠的軍事能力,遏阻中國對臺灣所採取的「既成事實」(fait accompli)。
根據草案的定義,所謂「既成事實」,是指中國意圖在美軍做出有效反應前,以軍事手段奪取對臺灣的控制權,同時威懾美軍,使美國相信採取反制行動將非常困難,或者要付出高昂代價。為此,草案要求美軍建構具有阻滯(delay)、降級(degrade),最終能夠擊敗(defeat)中國企圖進犯臺灣的能力。
估計,美國通過《臺灣防衛法》的難度,比通過《臺灣旅行法》(Taiwan Travel Act)和《臺北法案》(Taipei Act)大得多。因為它碰觸美中關係中最敏感的神經,也是臺美關係從量變到質變最具有指標性的行動之一。由此,美軍介入台海衝突開始有了最直接的法律依據。
不管《臺灣防衛法》通過與否,防衛臺灣的議題已經在美國政界引起高度重視,美國軍方在國會議員的敦促下也開始要正視防衛臺灣的可能性,而有所評估和準備。
印太戰略
美國國防部長埃斯珀(Mark Esper)6月15日投書媒體,說明美國推動「印太戰略」的最新進展。顯示在「三海」的前沿部署極為重要。(圖片來源:MANDEL NGAN/AFP via Getty Images)
除了霍利的提案,美國國防部長埃斯珀(Mark Esper)6月15日以〈美國與夥伴們併肩推動自由開放的印太區域〉為題,投書新加坡《海峽時報》(The Straits Times)。他從戰備整備、加強夥伴關係及促進區域網路化等三方面,說明美國推動「印太戰略」的最新進展。
埃斯珀在文章中說:美軍持續透過安全合作、信息共享及聯合演習,與印太地區的盟友及夥伴建立更緊密的關係。他還說,美國維持對民主臺灣的承諾。請注意,埃斯珀提到的盟友及夥伴國家,有一些處於中國的前沿地帶,如日本、臺灣和菲律賓,沿著東海、台海及南海一字排開;另有一些則在中國的側翼,如印度與東盟國家;還有一些在前沿地帶的外圍,如澳洲、紐西蘭及多個南太平洋島國。攤開地圖,其重心就在「三海」。
反觀中國,從1990年代初起,她的「積極防禦」戰略從本土防衛走向外向型的戰略布勢,向周邊地區乃至於全球擴張其戰略利益,逐步推進戰略前沿,拓展戰略縱深,並且聚焦在「打贏主要來自海上方向的信息化局部戰爭」。所謂的「海上方向」,主要是指東海、台海和南海的方向,其重心也在「三海」。
兩相對照。可以說,美中兩國地緣戰略博弈在今後一段時間內,將沿著「三海」及其周邊海域而展開。
三海聯動
美國對「三海」的關注,是根據中國向外擴張的時間順序而做出回應。首先是在東海。2013年11月,中國從宣布劃定並施行東海防空識別區(ADIZ)起,戰機開始頻繁到東海實施戰備巡航。根據日本防衛省的統計,2019年度,日本航空自衛隊戰機緊急升空的次數達947次,其中71%是為了應對中國戰機,而應對來自東海方向的中國戰機就多達61%。
這不是最近一年發生的事。從2015年度到2019年度,日本戰機緊急升空應對中國戰機的次數,佔總數的比例少則55%,多則高達73%,其中應對來自東海方向的中國戰機,最高達到69%。換言之,日本戰機緊急升空的主要壓力來自東海。這還不包括日本和中國執法艦船在東海的緊張對峙。為此,美國進一步強化與日本的防務合作。
緊接著是南海。從2013 年起,中國開始在南沙島礁展開大規模的填海造陸,至今在永暑、渚碧、美濟等3島各興建3,000米的飛機跑道,並且部署鷹擊-12B反艦導彈與紅旗-9B遠程防空導彈,島礁軍事化的程度大幅增強,逐步翻轉周邊海域的戰略態勢。為此,美軍以「航行自由行動」加強在南海的巡航,確保區域的穩定。
根據公開的資料顯示,2019年美國海軍艦船進入中國宣稱擁有12海浬領海的島礁範圍有8次,比上年增加60%,而且覆蓋中國在南沙、西沙和中沙群島等相關島礁。從執行任務的艦船來看,除了少數來自部署在日本的第七艦隊,其餘大多來自以美國西海岸為基地的第三艦隊,說明第三艦隊從東太平洋前推到西太平洋,加強與第七艦隊進行更緊密的「前沿作戰」(forward operating)合作,應對中國在東海與南海的擴張,其構想從2015年9月提出到今天,已經充分落實。今後還將進一步強化。
在台海方面,2016年5月,蔡英文總統正式就職,民進黨在立法院取得過半席次,首度完全執政,並且不承認北京提出的「九二共識」和「一國兩制」,兩岸關係交惡。中國軍機從這一年的11月起,開始繞臺飛行,陸續在臺灣周邊海域進行海空聯合演練,檢驗戰區多軍種一體化聯合作戰能力,對區域及臺灣的安全環境帶來緊迫性的威脅。為此,美國開始重視與臺灣的合作,先後通過《臺灣旅行法》和《臺北法案》,同時美軍加大在台海附近巡航的頻率與力度。
美國聯邦參議員霍利上週提出《臺灣防衛法》草案,可以說是美國政界對協防臺灣最直接而又堅決的一次宣示,也預告在美國「印太戰略」的框架下,位於中國大陸最前沿的臺灣,所具有的特殊地位和關鍵性角色。
前沿部署
美國聯邦參議員霍利(Josh Hawley)6月10日提出《臺灣防衛法》草案,要求美國有足夠的軍事能力遏阻中國進犯臺灣。
從霍利提出的《臺灣防衛法》草案,以及埃斯珀在新加坡《海峽時報》投書的內容來看,他們並沒有具體提到「三海」,但是在字裡行間,都在強調美軍在前沿部署的重要。埃斯珀特別指出,美軍正在發展21世紀新的聯合作戰準則,包括實行「分散式海上作戰」(Distributed Maritime Operations)等新的作戰概念。這個概念將徹底顛覆美國海軍在前沿部署及兵力運用的慣例,以一種新的作戰方式,應對中國的挑戰。
二戰後,美國海軍作戰以航母打擊群為核心,在全球巡航執行戰備,可謂無往不利。但是這種集中式的作戰模式,一旦面對中國東風系列反艦導彈飽和攻擊時,反而陷入危險。因此,美國海軍把航母打擊群化整為零,並將非航母編隊的艦船進行重組,以分散式的海上作戰模式,保持海上優勢。
它的具體作法是,以小型的水面艦艇編隊和無人艦船進行前沿部署,作為主要嚇阻及作戰主力,而傳統航母打擊群將保持在敵方反艦導彈打擊範圍之外的相對安全海域,為前沿編隊提供監偵、預警和電子戰支援。這樣既可以保持在前沿作戰的靈活度,又能避開大型艦船過於前出而遭到攻擊的危險。
換言之,今後美軍一旦協防臺灣,航母打擊群將不會暴露在前沿地帶,而是由更多的小型艦船擔任第一線的主攻,不但可以大幅降低被偵獲的機率,還能夠藉由數據鏈路,分進合擊,完成「分散式殺傷」的要求。
截然不同
除了戰術上的戰備整備。從戰略的角度看,埃斯珀提到加強夥伴關係及促進區域網路化,是美國推動「印太戰略」中的另外兩大支柱,顯示在前沿地帶阻斷中國的軍力擴張,需要整合盟邦和夥伴之間的力量。換言之,在「三海」展開軍事行動,並非分別進行,而是互為聯動。一旦有事,可以相互策應,使中國難以同時應付。
從中國的角度看,她的「積極防禦」戰略從本土防衛走上外向型戰略。在東海方向,強調管控,守住東海防空識別區,力保東南沿海經濟區不受外敵侵入;在南海方向,重在維權,以島礁軍事化聲索南海主權,同時確保海上運輸線,不被外力遮斷;在台海方向,則是爭取戰略主動權,能夠封控台海,前出島鏈,拓展戰略縱深,阻滯美軍介入台海衝突。趁早做好戰場經營,避免戰略被動,為日後兩岸統一創造有利條件。
至今,解放軍雖沒有「三海戰略」的提法,卻有實質內涵。按北京設想,「三海」相互聯動,防衛上則各司其職,最好能分而治之,避免多國同時反制。如東海方向有美日安保、台海方向有臺灣和美國、南海方向有東盟國家,尤其是越南和菲律賓。「三海」一旦同時有事,任憑北京有三頭六臂,也難以應付。因此,要分而治之,各個擊破。這和美國的設想:「三海」相互聯動,分進合擊,截然不同。
美中雙方的角力,歷史將會在可期的未來給出答案。
(原標題:軍事無禁區:三海戰略)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来源: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