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

学习应该是一个快乐的过程(图)

 2024-12-08 16:30 桌面版 正體 打赏 0

学习应该是一个快乐的过程
学习本身应该是一个快乐的过程。(图片来源:Adobe Stock)

说到学习中国人脑子里就会出现这样的谚语和诗句:“悬梁刺骨”、“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不经一番刻骨寒,怎得梅花扑鼻香”,等等。中国人很重视教育的同时也强调学习必须吃苦。

通过对苏秦、匡衡等名人的分析,我们得知当事人是在某种动机下才读书,比如强烈的耻辱感,或生理上的缺陷。因此这种以吃苦为主学习观念其实是一种无奈的选择,也是带有功利性的,比如“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读书是为了范进中举,“朝为田野郎,暮登天子堂”。从某种意义上讲,中国人讲的学习是一种投资和交换,当然无任何快乐所言,而且这种功利性学习只是一种谋生工具,对人的灵性成长毫无帮助。

这种功利性学习主要以死记硬背和被动接受为主,思辨、推理和反思的程度都是很低的,那么如果我们不是带着功利性去学习的话,学习本身就是快乐的,因为学习满足了我们自己的精神需求,比如满足自己对宇宙自然和人类社会的好奇心以及对内在的探索欲。这种快乐源于对于学习的评价首先取决于自己心智的拓展程度,而不是外部的评价标准。

所以理想的学习状态首先不应该是出于满足生存需要,也不应该是为了迎合他人的意志。这里要区分被动的迎合和主动接受反馈,获得他人的反馈,欣赏和接纳对于学习过程来说是绝对必要的,但这是平等关系不是被动的迎合。

那么这种理想的学习在实际生活中是否有可行性?为了说明这个问题,我们先要说学习的本质。学习的本质是神经的连接,人的神经系统分为两大部分,中枢和外周神经系统,中枢神经系统是身体的决策者,包括脑和脊髓两部分,具有高度的可塑性,蕴藏着人最宝贵的潜能,也就是学习内驱力。

人的大脑天然渴望接受新的信息知识并能释放多巴胺来激励强化学习,比如幼儿会本能摸索周围的物体,会尝试各种新的东西来感知这个世界,他们的大脑皮层被激活,神经网络重组,形成新的学习和记忆路径,最终构成了对世界的认识框架,这是一个充满自发性的奇妙过程,所以在没有干扰和丰富的环境下,幼儿可以玩一整天,他们不需要外界的奖励和评价,探索本身就是一种乐趣。所以说这种探索和学习是根植在人性中的。

在理想的状态下,这可以构成一个正反馈的循环,也就是说个体通过探索和学习获得快乐和成就感,这就是像高尔基说的那样,我扑在书籍上就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一样。这种学习使神经回路更加高效,降低认知负担,使接下来的学习更轻松愉快,最终这种兴趣会迁移到更广的领域,成为一个人终生学习的动力。

因此从根本上说,每个人的本性都是爱学习和探索的,学习内驱力的正反馈机制可以想像成物理学中的链式反应,在链式反应中每次核裂变都会释放更多的中子,引发下一轮裂变反应,链式反应需要持续的燃料来维持反应,同样内驱学习需要不断的新鲜信息和丰富素材让大脑保持活跃和兴奋,这是一个人最珍贵的心智能力。

很多人觉得人的本性是懒惰,需要鞭打和推动才能去学习,其实这是错的,因为大多数人对学习的定义太狭隘,比如必须按时功课才叫学习,如果带有这种观念,就会认为人的本性是懒惰的。如果我们从当事人角度来看,其实人一直在产生兴趣和好奇心,只是他最感兴趣的事,对你而言是不务正业,但你无法否认他仍然是在学习。这就需要教育者有一种预先相信他人的信念,只有带着这种信念才能发现别人的潜力。

虽然每个人都有学习内驱力,但在成长过程中这种内驱力被抑制和破坏,首先学习内驱力的发展高度依赖一个丰富的环境,如果人长期处在一个无聊和困苦环境下,这种探索内驱力就会熄灭掉。但是中国人往往喜欢把孩子这种忍受无聊和困苦称为懂事、乖巧。

另外,学习内驱力的发生需要在无压力的状态下,但是大多数人对学习的理解是如何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任务,这种任务强化能力和内驱力背道而驰。比如整夜不睡准备考试,这些任务完成以明确的目标为导向,强化的是短期记忆以及对短期目标回报的渴求,但破坏了稳定的长期自主学习内驱力,应试学习确实能加强短期记忆,但是考试完了后因为缺乏情景关联以及多次强化则迅速遗忘。

考试这种外在反馈破坏了人体的内部反馈机制,学生们学到了一种在压力下冲刺的学习模式,这种模式激活了大脑的任务正网络(Task Positive Network),TPN会调动人的注意力,使人专注在外部刺激和特定目标上,方便个体快速解决外部任务。

然而TPN关注的是外部问题,在涉及到长远的内在成长和智慧方面是预设模式网络(Default Mode Network),DMN需要在无压力的情况下才能被激活,在放松状态下DMN更容易使人进行自发的思考和创造性的联想,更倾向于关注内在体验,比如自我意识对自我心理状态的内省,整合记忆和经验等等,这些活动是DMN的核心功能,也就是在没有明确任务时,会进行飘忽不定的自由联想,将看似无关的碎片化信息整合在一起,生成新的想法和概念,看似不能产生即时的成果,但却是一种高级的思维方式。其实这也是对亚里斯多德的那句闲暇出智慧的一个实证主义的证据,也佐证为什么那些被恐惧驱动或物质匮缺的人缺乏成熟的自我意识,现实中就是独裁社会缺少发明创造。

所以学习的关键可以说是一种野蛮生长,这里说的野蛮是指打破一切束缚,只为自己的满足,所有的学习条件、资源和环境都要有是否有利于野蛮生长为标准,只要个体能不断产生自发的兴趣、好奇和探索就是最好的学习内驱力,反过来说,一切抑制和打断,阻碍人的自发兴趣不断拓展的因素都是需要被改善的。

有人会说孩子自发感兴趣的都是无意义的,比如盯着蚂蚁看半天,这种兴趣不应该被打断吗?其实看蚂蚁是一种信息,无意义是你的解释,任何信息都有可挖掘和可解释的深度,关键在于挖掘和联系的能力而不是信息本身,比如看蚂蚁会联想到人类社会组织以及分工等等,当然对于儿童而言只是一种模糊的感觉,他很难表达出来,但是在未来的某一天,这种模糊的感觉就会启发了他的某个深刻的思想,有过长期思考和内省的朋友能理解我说的意思。

情感和理性其实是相通的,没有丰富细腻情感的人的理性思维能力的发展必然受到阻拦。如果有人在阅读抽象枯燥的理论书时也有强烈的兴奋感,那是因为他之前就积累了大量细腻和丰富的模糊感觉,当这种感觉丰富到一定程度后他在阅读抽象理论时能进入一种深度共鸣的感觉,他能深深感到这个理论和他童年时的模糊感觉发生碰撞,比如一片树叶,一只蚂蚁,一根枯树枝,然后就能牢牢记住这个理论。这种碰撞是离不开长期积累的模糊感觉的。因此深刻性并不在于知识是否高级,而在于个体的联想和洞察能力。

然而这种联想和洞察是不能当作一种技巧和工具去刻意培养的。比如有人说,看完这篇文章后知道了自由联想的好处,每天都要自由地产生一个深刻的想法,这就不是自由了,自由的本质就是无为,不刻意,不可预测,不可预先计划的,也不依赖任何既定标准,你只能尽可能地为自己创造自由条件,比如闲暇,然后信任自己。自由联想的意义是高度个人化,也许你产生的自由联想没有任何意义,但是你越是无条件地相信自己,不给自己设任何目标,那么这种自由联想的能力才能发挥的越好。

責任编辑: 申思茗 来源:看中国 --版权所有,任何形式转载需看中国授权许可。严禁建立镜像网站.
本文短网址:


【诚征荣誉会员】溪流能够汇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爱。我们向全球华人诚意征集万名荣誉会员:每位荣誉会员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订阅费用,成为《看中国》网站的荣誉会员,就可以助力我们突破审查与封锁,向至少10000位中国大陆同胞奉上独立真实的关键资讯,在危难时刻向他们发出预警,救他们于大瘟疫与其它社会危难之中。

分享到:

看完这篇文章觉得

评论

畅所欲言,各抒己见,理性交流,拒绝谩骂。

留言分页:
分页:


Top
x
我们和我们的合作伙伴在我们的网站上使用Cookie等技术来个性化内容和广告并分析我们的流量。点击下方同意在网络上使用此技术。您要使用我们网站服务就需要接受此条款。 详细隐私条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