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圣先师孔子为什么拜7岁小孩为师?(图片来源:Adobe Stock)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这句出自《论语.述而》中的至理名言千古流传。意思是“别人的言行举止,必定有值得我学习的地方。选择别人好的学习,看到别人缺点,反省自身有没有同样的缺点,如果有,加以改正。”
孔子的老师是谁呢?从史籍记载来看,孔子的老师有:春秋时期鲁国神童项橐和春秋时期郯国国君郯子、精于乐理的卿大夫苌弘、著名乐官师襄、道家学派创始人老子。
传统启蒙教材《三字经》有这么一句:“昔仲尼,师项橐,古圣贤,尚勤学。”说的就是孔子拜七岁项橐为师的典故。
项橐是春秋时期鲁国的神童,他天资聪颖,据《战国策.秦策五》:“甘罗曰:‘夫项槖生七岁而为孔子师,今臣生十二岁于兹矣!君其试焉,奚以遽言叱也?’”后以“项橐”代称早慧的儿童。
项橐年仅七岁时,曾遇到周游列国的孔子,一番交谈后,孔子被项橐的聪颖所折服,遂当场拜项橐为师,这就是项橐“圣人之师”的由来。很多人看到这里都觉得不可思议,学识渊博的孔子,为何要拜一个七岁的娃娃为师呢?
项橐“三难仲尼”
据《史记》记载,孔子当年周游列国时,偶遇年仅七岁的项橐。当日孔子乘坐了一辆马车,看到前方有一个孩童用土围了一座小型的城池模型,还悠哉悠哉的坐在里面,看到孔子的马车前来,也不知道躲避。
孔子好奇地问他:“你看到马车前来,为何不避”?
项橐不慌不忙地说:“人们说您孔老先生上晓天文,下知地理,中通人情。您难道不知?自古到今,只听说车子躲避城,哪有城躲避车子的道理呢?”
孔子一听愣了愣,便要从项橐搭建的土城旁绕过去。
不料项橐又喊住了孔子,说:“孔老先生,您为何放着城门不过,偏要绕城而过呢?”孔子笑曰:“你这土城门太小,我怕踩坏了你的城门。”
项橐一听是这么个道理,于是用手指在空中虚划一番,然后恭敬地对孔子说:“大人,大城门画好了,请上路前行吧。”
孔子见项橐很是聪颖,遂邀请项橐结伴而行。
途中,孔子询问了项橐诸多问题,项橐非但对答如流,且还能适时反问孔子一些问题。
项橐问孔子:“天地人为三才,夫子可知天有多少星辰、地有多少五谷、人有多少根眉毛?”孔子摇了摇头。项橐得意道:“天有一夜星辰,地有一茬五谷,人有黑白两根眉毛。”
项橐又问:“请教什么水没有鱼?什么火没有烟?什么树没有叶?什么花没有枝?”孔子就禁不住说道:“江河湖海,水中都有鱼;柴草灯烛,是火就有烟;没有叶不成树,没有枝哪里有花呢?”项橐听后晃着脑袋说:“不对呀,井水没鱼,萤火没烟,枯树没叶,雪花没枝。”
然后,他又接着问:“什么山没有石头?什么车没有轮子?什么牛没有牛犊?什么马没有马驹?什么男人没有妻子?什么女人没有丈夫?”
孔子笑道:“我还是不知道。”项橐一脸自豪道:“土山无石,轿车无轮,泥牛无犊儿,木马无驹儿,神仙无妻,仙女无夫。”
项橐说罢,又接着问孔子:“鹅和鸭为什么能浮在水面上?鸿雁和仙鹤为什么善于鸣叫?松柏为什么冬夏常青?”
孔子答道:“鹅和鸭能浮在水面上,是因为脚是方的;鸿雁和仙鹤善于鸣叫,是因为它们的脖子长;松柏冬夏常青,是因为它们的树心坚实。”
“不对!”项橐大声说:“龟鳖能浮在水面上,难道是因为它们的脚方吗?青蛙善于鸣叫,难道是因为它们的脖子长吗?竹子冬夏常青,难道是因为它们的茎心坚实吗?”这时,恰巧有群鹅在池塘哇哇叫着戏水,项橐就又问孔子:“鹅的叫声为什么这样大?”孔子说:“因为它的脖子长。”项橐说:“蛤蟆、蛙子脖子很短,叫声也不小啊!”
项橐一连串的发难,让孔子惊叹之余,暗自佩服这孩子心智过人,于是礼贤下士的孔子便和这孩子结下忘年之交,拜他为师。
孔子拜师7岁小孩的事不胫而走,各国诸侯都想找到神童项橐为其所用。项橐就藏到山里,但被吴国、齐国的武士发现,吴国武士在争夺中,失手将项橐刺死。据明代《广博物志》称:“项橐十岁而亡。时人尸而祝之,号‘小儿神’。”在项橐的家乡还建有“圣公庙”、“小儿庙”等。前面提到的《战国策》中所记甘罗十二岁拜丞相时,即是拿项橐做比喻,说服文信侯吕不韦让自己出使赵国。
来源:- 关键字搜索:
- 孔子
看完这篇文章觉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