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政府巨量债务才是大麻烦。(图片来源:Adobe Stock)
【看中国2024年7月24日讯】(看中国记者李正鑫综合报导)中共三中全会后发布正式文件,将“推进消费税征收环节后移并稳步下划地方”,同时正研究整合一个全新的地方税种,给地方政府谋万亿元人民币的收入。但中国经济下滑、税收连年锐减,地方政府巨量债务才是大麻烦。
研究开征“地方附加税”
中共政府日前发布了《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这份三中全会文件事关未来五年的重大经济举措,其中又以改革财税制度,缓解地方财政收入紧张而备受瞩目。
《决定》提出一个新的举措,即研究把城市维护建设税、“教育费附加”和“地方教育附加”合并为地方附加税,授权地方在一定幅度内确定具体适用税率。
在1985年,为了给地方政府筹集财政资金进行城市建设,中国开征城市维护建设税,它的征税对象是缴纳增值税、消费税的单位和个人,计税依据为纳税人实际缴纳的增值税、消费税税额,乘以相应的城建税税率(7%、5%、1%)后,即为单位和个人需要缴纳的城建税。
城建税属于地方税种,收入归地方政府。财政部数据显示,2023年全年城市维护建设税5223亿元(人民币,下同),占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本级收入比重约4.5%。
在1986年,地方政府为教育经费筹集资金,中国开征了“教育费附加”。为了进一步筹集教育资金,地方政府也获中央政府授权,可以开征“地方教育附加”,1995年开始,内蒙古等省份先后开征了“地方教育附加”。在2010年,中国财政部发文要求尚未开征“地方教育附加”省份尽快开征,此后各地方政府全面开征了“地方教育附加”。
“教育费附加”和“地方教育附加”并非税种,不属于税收,但本质是政府性基金,目前转列到一般公共预算中的非税收入中,属于收费,均属于地方政府收入。两者征收对象均为实际缴纳增值税、消费税的单位和个人,计税依据为实际缴纳的增值税、消费税,“教育费附加”费率为3%,“地方教育附加”费率为2%。
根据中国财政部数据,2023年国内增值税和国内消费税收入合计约85450亿元,按照“教育费附加”和“地方教育附加”总计5%费率估算,两者理论上收入大概为4273亿元。再加上2023年的收入5223亿元城建税,三个待合并税费合计约9496亿元。由于是粗略估算收入,考虑到征管范围和力度等因素,实际收入跟估算收入会有出入。
中国政法大学财税法研究中心主任施正文告诉中国大陆媒体,此次中央研究将城市维护建设税、“教育费附加”、“地方教育附加”合并为地方附加税,是因为三个税费征税都是在增值税和消费税为计税基础上附加征收,而且因为都属于地方财政收入,因此明确为地方附加税,也有利于稳定地方政府财力。
上海财经大学公共政策与治理研究院副院长田志伟认为,可能三税费合并为地方附加税对地方财政收入影响不是太大,但由于给予地方政府一定税收管理权,能加大地方政府增强财力积极性。
消费税下划地方政府 债务才是大麻烦
《决定》中还提到,“推进消费税征收环节后移并稳步下划地方”。
中国官媒媒体背景的澎湃新闻报道,消费税“后移”,指的是征收点从生产地转向消费地,也就是在哪里购买,就归哪里所有;“下划地方”,则是把消费税从纯中央税改为中央和地方共享。目前中国的四大税种中,增值税、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都是央地共享,只有消费税需要全部上交中央。
澎湃新闻称,此举对广东、山东、河南、浙江、四川等消费大省来说将是一笔可观收入,但对上海、贵州、云南、湖北和湖南省等来说则相当不利,因为烟酒、成品油和汽车是当前消费税的贡献主力,而上述省份又是这些产品的生产加工大省。虽然,这能让地方政府意识到提振內需消费的重要,但由于商品批发、零售价通常高于出厂价,这在税率不变的情况下,也意味着消费者需要缴纳更多税额,负担变得更重,从而将影响居民的购买力。
随着中国地方财政收支矛盾不断扩大,分析人士指出,这是中共政府为了缓解地方政府财政压力而做出的调整。
据《华尔街日报》7月23日报道,在三中全会蓝图中,决策者承诺增加地方自主财力,拓展地方税源,并“推进消费税征收环节后移并稳步下划地方”,但没有说明如何实施。关于消费税的措辞最早出现在2019年的一份文件中,后来在2021年发布的现行五年规划中重复提及。
报道认为,对于一些最棘手的问题,三中全会的文件几乎没有新意,不禁使一些经济学家对中国的长期前景感到担忧。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第二季度的经济增长明显放缓,目前正承受7万亿至11万亿美元隐性地方政府债务的重压,而旷日持久的房地产危机也让北京疲于应对。
中国上世纪九十年代的分税制改革虽然化解了中央财政危机,却也导致地方政府不得不透过出让土地和举借债务来发展本地经济。如今,不仅地方承担过高的债务风险,房地产市场持续低迷也加剧地方的财政困境。
截至2024年5月末,全国地方政府债务余额42.38万亿元。并且,更严重的是大量的隐性债务。目前,地方政府的隐性债务规模没有准确数字,主要通过融资平台等非官方渠道举借,没有纳入官方统计体系,大部分机构预测在50万亿元-70万亿元左右。
按照地方融资平台平均负债成本5%-6%计算,地方政府每年需要为隐性债务支付利息超过3万亿元,占地方政府预算收入的30%以上。在过去,土地财政对隐性债务形成有力支持,债务风险不明显。近几年,受房地产危机爆发的影响,作为重要还款来源的土地出让金收入大幅下降,使得地方财政资金吃紧,债务风险暴露。
看完这篇文章觉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