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的许多祭拜仪式都以美食作为供品。(图片来源:Adobe stock)
潮汕地区保留着许多古老的习俗,比如前面和大家谈到的中秋、重阳、冬节(冬至)等习俗。但过完冬节后,马上又迎来另一个节日,名叫“五谷爷生”节。
今年的“五谷爷生”节,来得非常巧合,竟然与冬至紧挨在一起,也就是说,刚过完冬至,第二天就是“五谷爷生”节。
其实“五谷爷生”节每年要过两次,分别是黄历十月十五和六月十五。“五谷爷生”节,俗称“五谷母”稷神节,又称“五谷娘”、“五谷神”、“五谷圣帝”或“五角母”节。五谷是指稻、黍、稷、麦、豆。
潮汕地区所说的“五谷母”其实就是华夏太古三皇之一的神农氏,神农氏尝遍百草,教百姓农耕,人们得以丰衣足食,被世人尊称为“五谷王”、“五谷先帝”、“神农大帝”等。所以为了感谢神农氏的恩泽,潮汕人便在每年的黄历十月十五和六月十五这两天,备办供品加以供奉,祈求五谷丰登,六畜兴旺。并且将这两天定为“五谷母”的诞辰。
为何“五谷母”有两次诞辰呢?据说是因为潮汕地区的水稻一年有两熟,也就是早稻、晚稻二季。早稻收割在黄历六月,晚稻收割在黄历十月,收割之后将粮食晒干入仓后,便在六月十五和十月十五这两天祭拜神农氏庆丰收。在潮汕地区,便有童谣这样唱:“十月十,新米饭,胀到目。”
最早的祭“五谷母”仪式是在田间进行的,后来改为家家户户都在家里对着装满米的米瓮祭拜,也称“拜米瓮”。祭拜时间是在十四日晚上或十五日早晨进行,如果米缸空空的,便被视为不吉利,所以得装满。
五谷神没有龛位,平时不受香火,无需每月初一、十五祭拜,但潮汕人对五谷神的祭祀非常虔诚,主要表现在日常三餐对粮食的珍惜,比如吃饭时,父母会告诫小孩:要爱惜粮食,碗里有饭粒一定要吃干净。有时发现饭桌或地上有饭粒时,为人父母的一般都会弯着腰将饭粒捡起来,放到嘴里吃掉。
而“落汤钱”是祭拜“五谷母”的必备供品。“落汤钱”是潮汕十大名小吃之一, 也叫“胶罗钱”、“软果”、“钱仔粿”,是用糯米做的,口感香糯黏滑,吃上一口,让人回味无穷。
看完这篇文章觉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