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身、心、灵”三者平衡稳定时,我们就能拥有更全面完善的健康。(图片来源:Adobe Stock)
对你来说健康是什么呢?
“健康”是每个人都希望拥有,却容易忽略的东西,往往等到失去了才会惊觉“这样下去不行”、“好像得做些调整”,或是后悔“我当初怎么没注意到”、“唉,早知道之前就不要……”。尤其这两年多来因为疫情,健康更是大家关注的议题。
说到“健康”,大部分的人优先想到的应该是“身体健康”,像是没有重大疾病、充满活力与精力、可以自由运用肢体与肌肉。然而,被病人暱称为“不开药医师”的许瑞云医生,却不是单纯从“身体”来评估人们健康与否,她认为“心理”与“灵性”同样重要。当“身、心、灵”三者平衡稳定时,我们就能拥有更全面完善的健康。
这种观点,就是近年来逐渐流行的心念医学,以一个更整体观的角度来看待人们的疾病与身体。许医师将健康分为三个部分:
健康的“身体”
身体的健康与否,相对来说比较容易被我们发现,因为它会直接影响到日常生活,或借由疼痛、不舒服的反应来展现。要照顾好身体,许医师认为“吃”是关键,因为人体需要大量的营养来维持机能,虽说这个时代美食实在有够多,但我们可能因为精致化、外食化而忽略了某些营养。
我想起自己大学黑历史:当时我每餐必定要配一杯饮料,否则就食不下咽。你以为一天三杯吗?Nope,还得加上宵夜跟下午茶,一天四五杯可是基本呢!过量的糖分,加上过少的蔬菜,当时我除了是个肥宅,身体状况也不好,容易疲累或感冒。后来痛定思痛想要改变自己(想脱单是其中一个原因),开始减糖、均衡饮食、自己带水、养成运动习惯后,身体的状况就明显有好转。
健康的“心理”
我们的大脑无时无刻在运作,除了总管身体与生理机能,也包含各种心念、想法、思维、情绪的起伏。对心理学领域也有研究的许医师,认为人们天生就有专属于自己的情绪类型:视觉、逻辑、听觉、感受四种。这有点像是“天生气质”的概念,这些伴随我们出生就有的特质,会影响后来人格的养成。
例如“视觉型”的人有着敏锐观察力、执行力与决断力,容易发现到底出了什么问题。然而也可能因此习惯指出别人的错误,让对方觉得被批评指责;虽然视觉型的人可能出于善意下指导棋,却容易带给别人压力。因此他们的功课是透过良好的“视力”看到对方的优点,而不是整天在debug。
又例如听觉型,对于各种声响、语言、音乐较为敏锐,当耳朵接收到这些声音并传入大脑后,容易出现许多诠释及想像(白话叫做小剧场),造成太过强烈的情绪反应,或是过度自我要求、完美主义、焦躁不安等。因此,每一型都有各自的优势以及需要克服的功课。
许医师也强调,过去带有情绪的回忆经验,对此时此刻的我们也有重大的影响。这些记忆会储存在大脑之中,虽然我们可能印象模糊甚至记不得,却会在某些情况下被触发开关,启动情绪。而我们面对情绪,最重要的策略是学习释放,而非忍耐或压抑。
然而华人文化常会要求男人就是要当个“强者”,有泪不轻弹、有苦就往心底藏。我也发现甚至有些把妹教练、PUA会“吓”男生,绝不能向自己的伴侣展露负面或脆弱情绪,否则就会被鄙视、瞧不起、惨遭戴绿帽。这些过时又迂腐的毒性男子气概,容易让男人养成压抑情绪的习惯,而影响整个心理与身体健康。不可不慎啊!
健康的“灵性”
各位刚看到灵性,是否有点一头雾水呢?
就许医师的说法,所谓灵性层面的健康,包含了人与人之间、生命与生命之间的关系、心灵的学习与智慧的成长,以及个人的信仰等。其中最为关键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尤其与父母、伴侣、子女之间的三大关系,在许医师眼中是每个人的重要功课。这些与重要他人的互动,会影响我们与其他人的连结。
如果我们拥有与别人圆满自在的关系,那也会对身体及心理有正向的影响。许医师提到,“感恩”与“祝福”是关系课题中最重要的两个解方,我个人也深有同感。以我自己接触过的许多个案来看,“理所当然”是关系中非常具破坏力的元素,相反地如果能建立“没有什么事是对方理所当然应该做的”心态,在与别人互动时自然会出现许多善意、良性的人际行为。
既然我们现在知道,健康来自于身体、心理、灵性三个层面的共同努力,那该如何拥有健康,以对抗各种疾病呢?许医师与郑先安医师在《心念自愈力,逆转慢性病:21世纪最新心念医学》书中有详细的教学,从呼吸入睡、日常放松技巧,到站姿坐姿的练习,以及特别针对失眠、偏头痛、肠躁症、心血管疾病、自体免疫疾病、退化性疾病、癌症等案例的分析,帮我们跳脱传统医学的框架,从更多元的角度来认识疾病、获得健康。我自己看了收获良多,也推荐给大家!
祝福大家都能有健康的身心灵。
本文整理、节录自玛那熊谘商心理师推荐阅读的《心念自愈力,逆转慢性病》一书,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立场和观点。由天下文化授权转载,欲阅读完整作品,欢迎参考原书。
来源:看完这篇文章觉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