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时隔7年,很多人对2015年股灾仍心有余悸。(图片来源:Getty Images)
2015年4月22日,人民日报网站发表署名文章,指上证4000点才是A股牛市的起点。起点?这个故事教训我们一件事,就是不要将政权的合理性跟变幻无常的股市表现挂勾。
2015年6月12日,上证综合指数见5178.19,为自2008年新高。同日,深证成份指数更创下历史新高,报收18140.66点。
但在往后两个星期,上证、深证每日均录得严重跌幅,其中以创业版股份跌幅尤其显著;在14个交易日之内,上证指数暴跌28.64%,同期深证成指与创业板更暴跌达32.34%及33.19%。
成熟的市场,股灾通常是来得快,亦反弹得快。但2015年中国大陆的股灾,跌浪却是接二连三。据说那年初夏,中国又回到全民皆股的疯狂,而主流论点亦将股灾的责任,归咎于散户入市。
为何大陆股市在2014年起开始暴升,又为何到2015年中为何又忽然暴泻?更重要的问题是,由2015年起的所谓救市措施,最终代价又是什么?
时光倒流到股市暴升前的2014年,当时A股的融资余额,亦即是香港证券业叫的“孖展”为4000亿人民币左右。一年间,孖展金额已经增至2万亿人民币以上,再加上场外估计额度相约的孖展,有估计股灾前A股孖展金额一年累计的增幅为10倍。而当时单是一个上证,每日的交易额已经可以过万亿人民币。
当时以A股作抵押的贷款,往往是经过多次再抵押(rehypothecated)。换句话说,市值十元的股份,可能背后代表了许多倍计的杠杆效应。在另一边厢,经过每重抵押的借贷,利率亦随之而倍增;当时大陆散户股民以A股作抵押得到的贷款,年息往往高达20%,与没有抵押无异。
如是者,当抵押品价格下跌,斩仓导致价格再进一步下跌。理论上一直要到蒸发所有泡沫中的“热空气”,恶性循环才会终结。但当时正在经历增长放缓的中国,股市泡沫也稍为有点“冲喜”的作用。所以由2015年7月起,中共中央的主要目标,短期是避免因抵押品价值大跌而触发更大规模的金融危机,但长远而言还是要继续借泡沫经济粉饰太平,结果就是被后世称为“暴力救市”的连串行动。
2015年6月28日,人民银行宣布降准25点子,另外针对三农微企定向降准50点子。与此同时,宣布计划以养老金、保险等资金投入股市,预计金额为一万亿。正所谓远水不能救近火,深两市反弹了一日,但在往后一个交易日,上证再泻5.23%、深成亦跌4.79%。
之后,国家喉舌恐吓,唱淡A股有罪;公安部副部长甚至高调率领人马,到中证监查处怀疑造市个案。当然,这些都是具中国特色的执法,旨在让公众相信政府在处理问题。另外,中央汇金、国资委等机关,亦宣布不会卖出股票,大股东亦禁止沽出手上股份。
第一波跌势,在2015年7月中暂停,但好景不常,8月起又展开第二轮跌浪。今次是由传出国家队退场的消息开始。在一周内,A股指数又蒸发近25%。这轮股灾的惨烈场面,比之前一个月的有过之而无不及;8月30日,中国政府逮捕了197人,罪名是恶意唱淡。
这场股灾的最后一波,就是2016年初推出熔断机制;当时中国政府已经无所不用其极,但去到这一幕,股市也跌到谷底。
其实在2015年8月股市暴跌的同时,中国政府亦改变人民银行汇率机制,变相是逐步让人民币兑美元贬值。有理由相信,当时改变汇率机制,并非直接回应股票市场的危机,而是因应中国经济增长放缓作出的反应。
事实上,不论从政府收支抑或贸易数据,都可以清晰见到,2015年是增长放缓的分水岭。虽然事隔七年,但仍然有很多人对2015年心有余悸。而自2021年底人民银行减持美国国债,以及弱人民币对强美元对的现象,某程度上与2015年下半年的情况有相类似之处。当中究竟有何玄机,下篇续谈。
(本文为《新货殖列传》之五)
利世民
追踪作者 https://linktr.ee/unsubject
(编按:利世民是香港时评人、财经专家,现为香港《看中国》专栏作家。)
来源:看完这篇文章觉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