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皇帝成婚谓之“大婚”,仪制隆重,筹备精详。同治皇帝清穆宗爱新觉罗・载淳(1862—1874),作为清朝历史上的第十位皇帝,他是继顺治和康熙后第三位在紫禁城大婚的皇帝。同治十一年(1872年)九月十五日,载淳与阿鲁特氏举行隆重的大婚典礼。
同治皇帝5岁登基,在两宫协助下垂帘听政的前十几年,清军不仅攻陷了太平天国首都南京,还平定了东西捻军的起义。等到同治长大亲政后,又平定了发生在陕甘和云南地区的回乱。同治帝用人唯才,重修圆明园(后停)和重建被太平军几次毁掉的景德镇御窑厂,在业绩上大有向康乾盛世靠拢的努力迹象,历史上被称为“同治中兴”,但颇有争议。同治是清朝最短命的皇帝,也就是在他大婚后亲政一年,年仅18岁还没个后嗣就暴病而亡了。
根据同治八年的御旨:“同治大婚典礼依照康熙四年成例办理”,可以看出尽管大清江河日下,但仍然要与康熙盛世时期看齐,最后勉强做到了。咸丰时期的太平天国运动几次荡平了代表皇权的景德镇御窑厂,到同治五年(1868年)太平军灭,才下旨在景德镇旧址上重修御窑厂,而御窑厂重建两年后接受的第一个任务,就是为同治准备结婚用瓷。
因此,早在同治六年(1867年),即景德镇御窑厂复建的次年,宫廷就已着手筹备大婚用瓷的烧制,并由宫廷出具御样,标明种类、数量、尺寸等信息,下发景德镇御窑厂按需烧制,于同治六年至同治十一年分批次烧制完成。同治六年三月初十日,造办处正式交下为同治皇帝大婚礼预备皇后需用瓷活计划样,共计十四份又九项花色。此十四份又九项花色,制用性质明确,其中“同治年制”款大婚瓷器为预备皇后需用瓷器、内务府用瓷、内廷传办用瓷、御茶膳房用瓷、祈福应用瓷。“吉祥如意”款大婚瓷器为清宫大婚礼仪处札饬九江关监督烧制的皇后妆奁用瓷。“长春同庆”款为太后宴会用瓷。“燕喜同和”款为居住“燕喜堂”和“同和堂”的后妃制用。这些统称“同治大婚礼用瓷”。
当时景德镇刚从太平天国的战火中喘息过来,窑厂工艺失传、工匠流失,以致两年后,产出瓷器被清廷认为“烧造粗糙,不堪应用”,皇帝的母亲慈禧太后很不满意,下令补烧。同治九年,清宫再次传旨,要求:“各项瓷器要端正,毋得歪斜,其里外花釉及颜色均烧造一律精细鲜明,勿使稍有草率”。
这时距成婚还有两年,为了按时保质烧完,甚至不得不停掉当年宫廷常备瓷器的烧制。同治大婚瓷先后耗时五年,由李鸿章任钦差大臣筹集白银十三万两重建景德镇御窑厂,并每年提供一万两瓷务费。
烧造精细鲜明的同治大婚瓷,做工精致,色彩丰富艳丽,纹饰及其考究,充满喜庆吉祥的寓意,绝对堪称中国晚清瓷器的精华和代表作。根据《清宫瓷器档案》记载及传世资料可知,同治大婚瓷器的烧制,以碗、盘、碟、盅、盒、盆、缸、羹匙等日用瓷器为主。这与清宫大婚礼仪中的燕飨礼仪有着密切的关系。另外,同治大婚日用瓷器多为成套烧制,大小有别。
为贴合皇家气质及烘托大婚气氛,同治大婚瓷器的烧制要求色彩富丽,画工精细,寓意吉祥。从大婚瓷器各式花色中“喜鹊梅”、“万寿无疆”、“万福万寿”等字眼,不难看出同治大婚瓷对于吉祥纹样的追求。这也符合清代官窑瓷器“饰必有意、意必吉祥”的品味。同治大婚瓷包括大婚礼用瓷、皇后大妆用瓷,148件为一套、一共10072件。除了故宫收藏外,这些瓷器大部分散落民间。
蝴蝶是中国古代瓷器中常见的装饰纹样,它和猫组成图案,取其谐音“耄耋”(“耄”为七十岁,“耋”为八十岁),有祝福长寿的寓意。到晚清,蝴蝶纹在瓷器上应用更加广泛,逐渐成为主体纹饰。
今天我们看到的同治大婚瓷处处显示出吉祥精细,但这批瓷器的烧制过程却透露着末日帝国的力不从心。婚后第二年,同治帝染病去世,七十五日后,皇后崩逝于储秀宫,年仅22岁。这批瓷器极尽华丽,所见证的却不过是段短暂苦涩的婚姻,并留下了两宫太后独断专权的大清。
来源:看完这篇文章觉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