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

清明节扫墓祭祖的历史典故 你知道多少?(图)

 2022-04-02 09:00 桌面版 正體 打赏 0

清明本是二十四节气之一,与寒食节相近相连。到了宋代,清明和寒食节的部分习俗相结合,衍生了上坟扫墓祭祖的内涵。
清明与寒食节相近相连。到了宋代,清明和寒食节的部分习俗相结合,衍生了上坟扫墓祭祖的内涵。(图片来源:Adobe Stock)

清明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在中华传统文化中是非常受到重视的民俗节日。自古流传下来许多清明节风俗,和这个时期的节气息息相关,也多与冬至节相隔一百零五天的寒食的习俗结合为一。在准备去清明节扫墓前,先来认识上坟扫墓祭祖的民俗历史典故吧!

扫墓风俗

说起清明节,现在人们最直接的联想当是上坟扫墓。不过,上坟扫墓祭祖这清明习俗起于何时呢?这习俗的背后又交织着多少的历史掌故呢?

清明本是二十四节气之一,与寒食节相近相连。到了宋代,清明和寒食节的部分习俗相结合,衍生了上坟扫墓祭祖的内涵。

北宋遗事《东京梦华录》记载当时汴京清明上坟扫墓的景况,历历在目:“寒食第三节,即清明日矣。凡新坟皆用此日拜扫。都城人出郊。……自此三日,皆出城上坟。”

宋代时的清明(节气)还不是一个独立的节日,而是寒食节的一部分。《荆楚岁时记》记载“去冬至一百五日,即有疾风甚雨,谓之寒食节。”当时,寒食节禁火三日,紧接着是清明日,也是落在寒食节中。清明日出城上坟是北宋时都城之人的大事,凡是新坟扫墓都在清明这一天进行。从清明开始连三日都有人上坟祭扫,其中的清明日是最多人上坟扫墓的一天。

《东京梦华录》记载,清明时节,纸钱铺将祭扫用的纸钱当街堆叠作成楼阁状,出城上坟扫墓的人不分官宦或是庶民百姓塞满各个城门,由此可见上坟祭扫这习俗在宋代清明日民俗中的份量。

自宋代以后,寒食、清明上坟祭扫并没有明显的划分,到了清代,“清明即寒食”了,寒食节的文化氛围淡了,清明的重心就是祭扫坟墓。《燕京岁时记》载:“清明即寒食,又曰禁烟节,古人最重之,今人不为节,但儿童戴柳祭扫坟墓而已。”

礼制掌故

在唐代时,寒食扫墓、祭祖原本属于帝王公卿的吉礼之一。对一般老百姓来说,这些帝王公卿的吉礼,是不得采用的,但是老百姓喜欢仿效帝王公卿家的礼制作法,在寒食节上坟祭扫,遂相传成俗。在开元二十年,唐玄宗有感“士庶有不合庙享,何以用展孝思?”遂下诏允许民间在寒食节之际上墓拜扫,让后代子孙们能够展现对祖先的孝思。因此,从唐玄宗一朝开始,寒食上墓拜扫才成为民间的例程五礼之一,民俗有了礼制的支持。

《通典・礼十二・上陵》记载除了上墓拜扫时,可准备祖先生前爱吃的食物,在坟墓南门外行礼奠祭,祭拜后哀泣辞别,不可在墓地宴饮作乐,但允许在看不到祖先坟墓的地方食用祭拜后的祭品。

白居易在《寒食野望吟》中说道:“丘墟郭门外,寒食谁家哭;风吹旷野纸钱飞,古墓累累春草绿”,描绘了唐代寒食祭扫的一幕。宋朝以后,寒食和清明的祭扫习俗合而为一,在诗人的诗中也有这种反映。苏轼曾经即席略改了乐天《寒食野望吟》诗,作成《木兰花令》词,两相对照,可以看到在宋代清明和寒食相提并论、合而为一的景况:

乌啼鹊噪昏乔木,清明寒食谁家哭。
风吹旷野纸钱飞,古墓垒垒春草绿。
棠梨花映白杨树,尽是死生别离处。(别离一作:离别)
冥冥重泉哭不闻,萧萧暮雨人归去。

寒食节的上坟扫墓祭祖习俗融入清明日,从唐宋以来成了民间重要的清明节俗,展现了后代的慎终追远的孝思。时至今日社会,每逢清明节,返乡祭祖的车潮塞满高速公路也是常见的节景。然而,在社会变迁中,所谓的“电子式”扫墓也出现了,坟前冷落墓草荒。指尖电子热,却反而冷凉了人间情!

責任编辑: 隅心 --版权所有,任何形式转载需看中国授权许可。 严禁建立镜像网站.
本文短网址:


【诚征荣誉会员】溪流能够汇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爱。我们向全球华人诚意征集万名荣誉会员:每位荣誉会员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订阅费用,成为《看中国》网站的荣誉会员,就可以助力我们突破审查与封锁,向至少10000位中国大陆同胞奉上独立真实的关键资讯,在危难时刻向他们发出预警,救他们于大瘟疫与其它社会危难之中。

分享到:

看完这篇文章觉得

评论

畅所欲言,各抒己见,理性交流,拒绝谩骂。

留言分页:
分页:


Top
x
我们和我们的合作伙伴在我们的网站上使用Cookie等技术来个性化内容和广告并分析我们的流量。点击下方同意在网络上使用此技术。您要使用我们网站服务就需要接受此条款。 详细隐私条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