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师讲堂】泄泻中医调理(组图)


饮食所伤,不洁之物,或饮食过量,或食肥甘辛辣等,均能发生泄泻。

泄泻是排便次数增多,粪质稀或完谷不化,甚至出如水样为主症的病症。便薄而势缓者称为泄,大便清稀如水而势急者称为泻,统称为泄泻。

《内经》中有鹜溏、飧泻、注下等病名,其中提到:“寒气客于小肠,小肠不得成聚,故后泄腹痛矣。”《内经》中提到:“暴注下迫,皆属于热。”表示急性腹泻都是热的。《内经》有“湿盛则濡泄”,“春伤于风,夏生飧泄”,指出风、寒、湿、热皆可致泻,并有夏季多发的特点,同时指出病变部位,“大肠小肠为泄。”“脾病者,……虚则腹满肠鸣,飧泄食不化。”

《难经・五十七难》谓:“泄凡有五,其名不同:有胃泄,有脾泄,有大肠泄,有小肠泄,大瘕泄。”从脏腑辩证角度提出了五泄的病名。

张仲景在《金匮要略・呕吐下利病脉证治》中将泄泻与痢疾统称为下利。至隋代《诸病源候论》将泄泻与痢疾分述之,以后才统称为泄泻。陈无择在《三因极一病症方论》中提到“喜则散,怒则激,忧则聚,惊则动,脏气隔绝,精神夺散,以致溏泄。”表示情志失调也可引起泄泻。

泄泻的病因,有感受外邪、饮食所伤、情志不调、禀赋不足,及久病脏腑虚弱等,主要是脾虚湿盛,脾胃运化失调,肠道分清泌浊、传导功能失司。

1、感受外邪,寒湿暑热邪均可引起泄泻,其中以湿邪为多见。湿邪易困牌土,寒邪和暑热之邪,亦能使脾胃升失司,亦能夹湿邪为患,直接损伤脾胃,导致运化失常,清浊不分,引起泄泻。

2、饮食所伤,不洁之物,或饮食过量,或食肥甘辛辣,或恣生冷,寒气伤中,均能使脾运失职升职,清浊不分,发生泄泻。

3、情志失调,忧郁恼怒精神紧张,易致肝气郁结,木郁不达,横犯脾胃,忧思伤脾,均可使脾失健运,气机升降失常,遂致泻泄。


病后体虚,久病失治,脾胃受损,日久伤肾,可以采中医治疗。

4、病后体虚,久病失治,脾胃受损,日久伤肾,脾失温煦,运化失职,水谷不化,湿滞内生,遂成泄泻。

5、禀赋不足,素体脾胃虚弱,不能受纳运化某些食物,易致泄泻。


中医在治疗泄泻方面,最常用药物有人参、白术、干姜、茯苓等。(以上图片来源皆为:Adobe Stock)

在治疗方面,寒湿可用藿香正气散,湿热用葛根芩连汤,食滞用保和丸,脾胃虚弱用参苓白术散,肾阳虚衰用四神丸,肝气乘脾用痛泻药方等等。最常用药物有人参、白术、干姜、茯苓等等。

本文留言

作者邓正梁(济德中医诊所院长)相关文章


相关文章


近期读者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