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竟是“恶月恶日” 这天要做这些事(组图)
清代画家徐扬《端阳故事图册》第七开:《裹角黍》。(图片来源:公有领域)
黄历五月五日是端午节,又称“重午”,但这一个意义深远、文化内涵丰富的节日,在民俗文化中却被称为“恶月恶日”,这究竟是啥道理呢?
在先秦到汉代,有一种说法,认为黄历五月五日是“恶月恶日”。汉魏遗书董勋《皇览逸礼》载:“五月俗称恶月”。当时的民俗有“持斋放生”之作法,那时候的人以斋戒净心,慈悲对待生命的方法来度过恶月。
汉朝《风俗通义》载:“五月五日以五䌽丝系臂,辟鬼及兵,令人不病瘟。”(引自《事物纪原・卷八》)从这一古代记载可发现,古人担心恶月恶日的恶事,包括了瘟疫、阴界生灵等。
现在就来梳理一下为何这些人们厌恶、害怕的事情会和五月五日紧系在一起呢?其中真有道理吗?
古代民谣传唱:“端午节,天气热,五毒醒,不安宁。”五毒是指:蛇、蝎、蜈蚣、蟾蜍、壁虎(或蜘蛛)等五虫。所以说,五月称“恶月”,这和燠热天气有极大关联。
清代厉荃的《事物异名录》记载:“五月五日午时为天中节。”这一天和夏至很接近,或也可能是同一日。这一天中午时分太阳处于最高位置,在天之中,阳光最猛最烈。天气炎热极度潮湿之下,蚊蝇蛇蝎等等百毒齐出,大肆活动,细菌病毒也容易滋生,疫病更容易流行,因而自古以来五月就有“恶月”或“百毒月”之称。
虽然恶月恶日听起来挺吓人的,但幸好,古人除毒的作法也不少,例如,在此日采集各种药草以除毒气,从周代就传下来,五月蓄兰沐浴,净身驱除毒害的作法(《大戴礼记 ・夏小正》),后代称“浴兰汤”,采用的兰是蒲兰,菖蒲属的植物,带有杀菌的功能。《本草纲目》载:“菖者百草之先生者”、“感百阴之气为菖蒲”。可见菖蒲的根性强壮,天生至阳耐阴寒,且含有芳香油,可以用来制伏阴毒。
南北朝时代,长江中下游一带的荆楚地方之人,在五月五日赶在日出前采百草制药,还有,采艾草悬挂在门户上以禳毒气,人们将长得像人形的艾草视为至宝。(《荆楚岁时记 》)也有将艾草扎成虎形,或用丝绸绫缎剪出小虎形,再黏上艾草戴在身上,保护人不病瘟。《本草纲目》载,艾草是纯阳植物。别看嫩嫩小小一艾草,它性极热能升阳气,杀菌功能很强。艾叶切碎放入香囊配挂身上可以驱虫保健,干艾草泡水薰蒸也可以消毒止痒。
汉朝时流行取用朱绳、五色柳和桃印作为门户装饰,具有禳毒功效(《续汉礼仪志》),后世以“天中午瑞”辟“五毒”的作法也很常见。至于“天中五瑞”,则是指:艾草、菖蒲、石榴花、蒜头、龙船花。
端午这一天也是阳气至盛至极的一天,过后在天地的阴阳循环中,一阴复生,阴气开始滋长。《说文》说:“(黄历)五月,阴气午逆阳,冒地而出”,说明五月五日过后阴长阳衰的现象。仲夏五月之卦是姤卦,卦象是一阴承五阳,表示阴气归来。端午之后,阴气萌作,这就说明了“五月五日以五䌽丝(也叫“续命缕”)系臂,辟鬼”的缘由。
从天地阴阳运行之道来看,端午这个重午日的干支都是午,阳火双至,也称“纯阳日”。到了重午日的午时,双阳加天火,走到阳气最高点,火热至极,阳刚至极。人们抓住阳气极致的端午这一天,善用各种智慧来驱毒辟阴。《抱朴子》说“以五月五日作赤灵符,着心前”辟各种兵灾,可见辟兵祸兵灾之道也是这番道理,
五月五日称“恶月恶日”有其多面的意义,其实此日也正是以阳制阴的制高点,窥其堂奥,有道不尽的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