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央行和财政部两大金融部门却起争端。(图片来源:Pixabay)
【看中国2018年7月18日讯】(看中国记者李正鑫综合报导)在国内外不利因素的冲击下,中国经济形势堪忧,金融数据显示,社会融资规模正加剧萎缩。从中国央行的表态来看,货币政策已经转向为宽松,中国放松了去杠杆的努力。此时中国央行和财政部两大金融部门却起争端,官员发文互相指责对方。
中国央行和财政部的矛盾由来已久
中国是经济体中宏观杠杆率上升最快的经济体之一,按照国际清算银行的数据,2017年末中国宏观杠杆率水平已达到255.7%,超过很多发达经济体。去杠杆应该实施紧缩的货币政策,但是日前中国央行货币委员会第二季度例会表态,政策重点已经不再是货币中性而是宽松。
7月16日,中国国家统计局公布了今年上半年中国经济主要数据。上半年GDP实际增长6.8%,比去年同期低0.1个百分点,数据看上去并不差。但仔细推敲,可以发现从投资、消费到工业增加值,实体经济均出现了放缓的迹象。
与此同时,在去杠杆、金融严监管下,资金链持续紧张,违约事件频发,甚至部分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出现了一些风险事件。加上中美贸易摩擦形势不明,中国经济面临的压力超过了多数政府官员、经济学家和分析师在年初时候的预期。
但现在,中国金融和财政两大部门却起争端。央行和财政部的官员发文互相指责对方,这种行文方式和态度,结合当前整个政经形势,整个中国财税金融体系,恐怕正在面临一次根本性的巨变。
过去多年,金融系统、财政系统和外汇系统等多部门、多机构都在从不同角度参与国有金融资产管理,长期以来同时存在分管和共管的权力之争。
以2018年第一起金融大案为例,2018年4月17日,中国华融董事长赖小民被调查。在赖小民掌舵中国华融的这9年,中国华融已经成为规模超过万亿的金融集团。
1999年,中国国务院组建了中国华融资产管理公司,收购、管理和处置工商银行所剥离的4077亿元,涉及7万多户企业的不良资产。随后,中国华融资产管理公司改制,成为中国华融股份有限公司。公司注册资本为258亿元人民币,由财政部控股,持股比例为98.06%;中国人寿保险公司参股,持股比例为1.94%。
可见,中国华融是财政部绝对控股的金融企业。但是,在实际管理中,并不由财政部管理。中国华融的高级管理人员均来自央行、国有银行。
如是金融研究院院长、首席经济学家管清友在微博上就指出,“就事论事,就目前经济状况,央行不愿放水也不能再放水,财政部不愿出钱也出不了钱。最后还需要领导统筹吧,但这已经反映了部委层面对当前经济形势的态度。”
中国央行和财政部之争的事件回顾
中国央行研究局局长徐忠7月15日撰文表示,“目前,多个现象表明积极的财政政策不够积极,甚至是紧缩的。财政政策近年来做了很多事情,从文件本身写得都挺好,但是近期市场上对财政政策的诟病也比较多。”
并且徐忠写道,“中国的财政透明度很不够,不要说人大代表看不懂财政报表,我也看不懂。没有有效的信息披露,事实上监督制衡无法实现。”
即使按照一些财政专家所测算的,实际的赤字率可能达到3%,那也不是积极的。因为对地方债务控制后,总的财政政策不可能积极。“用我一位同事的话讲,没有赤字增加的积极财政政策就是耍流氓。”徐忠说。
7月16,有中国财政部官员化名青尺发文表示,财政是国家治理体系的基础和支柱,“思考财政问题,一定要站在国家的高度而不能是部门的立场。在当前形势下,财政政策大有可为,要真正发挥逆周期宏观调控职能。”
并且讽刺央行没能管理好金融机构,“金融机构在地方债乱象中,很大程度上扮演着‘共谋’或‘从犯’的角色。地方政府不规范举债的各类形式、各个环节,几乎都有不同类型金融机构参与,其包装操作之复杂,远超出基层财政部门的工作水平。”
该文章还指责央行称,“金融市场产生了大批“高收益、低风险”的产品,扭曲了市场定价,挤占了投向实体经济的金融资源”;“只要中央政府没有穷到打白条挂账的地步,质疑中央财政没有真正掏钱,这种说法是很不专业的。”
責任编辑: 辛荷 来源:看完这篇文章觉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