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

【园丁文苑】文史常识之廿四:从刘宽等人的德量谈忍让(图)

 2018-05-27 11:30 桌面版 正體 打赏 0

忍让是一种美德。(图片来源:Pixabay)
忍让是一种美德。(图片来源:Pixabay)

《孟子・告子上》曰:“恻隐之心人皆有之”,是说人人都会对别人的不幸产生同情心。但是如果当有人因不幸,而对他人产生猜疑或误解时,被误解者能怀仁慈之念,有大忍之心,并且遇事先替别人着想,就不是一般人能够做到的了。这次我来讲汉朝时的刘宽和明朝时的夏原吉,他们的德量故事。

刘宽是东汉名臣,字文饶,华阴(今陕西潼关)人,生于120年,卒于185年。早年任大将军椽,司徒公史,东海相,南阳太守等。汉灵帝时为太中大夫,侍中,就是给皇帝做老师讲学。后来还当过屯骑校尉,宗正,光禄勋等官职。他为政宽恕,待人宽厚。

在《资治通鉴》和《后汉书》里都有他的传记。下面,我们就看看秦孝仪在《进德录》里,用文言文写的他的两个小故事:

刘宽尝行,人有失牛者,乃就宽牛车认之,宽无所言,下车步归。有顷,认者得牛而送还,叩头谢曰:“惭负长者。”宽曰:“物有相类,事容脱误,幸劳见归,何谢为?”州里服其不校。宽虽在仓卒,未尝疾言遽(ju)色,夫人欲试令忿,伺当期会,严装已迄,使侍女奉肉羹,翻污朝衣,宽神色不异,仍徐言曰:“羹烂汝手乎?”其性度如此,海内皆称宽长着。

上面文内,“认”即辨认之意。“有顷”即片刻之意。“校”,计较之意。“期会”即约会,约好。“严服”即穿着整齐。“烂”即烫伤。下面我们用白话来说这两个故事:

刘宽有一次外出,有一个丢了牛的人,他来到刘宽坐的牛车前,硬说给刘宽拉车的牛是他丢失的牛。刘宽并不做辩解,让那人把牛牵走了,而他自己下车步行回家。没过多久,这个丢牛的人找到了自己丢失的牛,就将刘宽的牛牵回来还给他,并向他磕头谢过说:“真惭愧,冤枉了您老人家,我愿接受您的惩罚”。”刘宽说:“东西有类似的,事情也有容许有失误。麻烦你把牛送回来了,还谢什么过”。邻里也都佩服他不计较。

刘宽性情温和善良,从来不发脾气。他的夫人也感到奇怪,为了试探他的度量,想故意惹他生气。她和侍女约好,施一计。就在刘宽穿戴整齐准备上朝时,侍女捧着一碗肉羹进来,故意弄洒在刘宽的朝服上,刘宽的脸色一点都不变,仍然和气的问道:“羹烫伤你的手没?”刘宽的性情,度量就是这样,因此得到大家的尊重。

一个人的德量大小,平时不大容易看出来,就是在利益冲突和遭受屈辱时,才是真正考验人的时候。你看第一个故事,刘宽的牛被人错认牵走,他不说什么,自己下车步行回家,认错牛的人向他赔不是,他却对人家讲,做事容许有失误。这事说明刘宽的德量大,他具有大忍之心。一个人只有心地善良,遇事能忍让,才会对他人以慈悲为怀,当别人侵犯了自己利益之时,不去计别人的过失。第二个故事,当刘宽穿的朝服被侍女端的肉羹弄脏时,他首先想到的是侍女的手有没有被烫伤,这是一种忘我精神,是一般人难以做到的。只有具有德量的人,才能够遇事首先考虑别人安危。

明朝有个大臣叫夏原吉(1367—1430),是湖南湘阴人,在中书省任职时,明太祖朱元璋见他诚实,工作认真干练,很器重他。建文帝时他任户部右侍郎,后充采访使,任内廉政清明,百姓悦服。明成祖时他公务任尚书,在治理水患和赈灾时,他亲临灾区视察,坐镇指挥。他的同僚向皇帝述职时称赞他具有仁慈,爱民之心。回朝以后,夏原吉在代办户部事时,采取了许多减轻人民赋税徭役负担爱民措施。仁宗时他任户部尚书,少保,太子少傅等,皇帝有许多国家大事都同他商议。皇帝在他卒后,追赠太师,懿号忠靖。

关于他的德量,也有几个小故事:

有一次夏原吉到淮阳巡视,在野外休息时,他的坐骑跑了,随从去寻找。去了一个时辰没见回来,恰好有一个过路人走来,夏原吉问他:“你看到有一个找马的人了吗?”那人说:“你没看到我正在赶路吗!谁管你的马!我看你像头笨牛!”正在这时,他的随从把马找回来了,听到此人如此无礼,大声喝斥,令他向尚书下跪赔礼。夏原吉说:“算了吧,他也是急着赶路。”说罢,笑着把那人放走了。

有一个老仆人不小心,将皇帝赐给夏原吉的金缕衣弄脏了,这个仆人吓得不得了。夏原吉知道后,对他说:“衣服弄脏了可以洗,你怕什么”。

有一个侍女不小心碰摔了夏原吉最喜爱的砚台,躲起来不敢见他。他派人把她找回来,对她说:“任何东西都有损坏的时候,我并不在意这件事”。由于他的宽厚仁慈,在夏府中不论上下都和睦相处,像是一家人。

现代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能否和睦相处,非常需要相互容忍,严于律己宽以待人。我们看到有些人将自己的私利看的高于一切,遇到矛盾时不能忍让别人,反而仇视他人,从而变的凶狠的报复别人,乃至迁怒于社会,走上了犯罪道路。一个人一旦不能把握自己,损人利己,一旦侵犯他人人权,就触犯了法律,必然会受到人类社会的惩罚,就给他自己的一生留下了不良记录,因此,没有忍让精神且损人利己是非常危险的。

忍让是一个人有涵养,有度量的美德。是可以通过修炼或修养达到的一种精神境界。有文记载,说夏原吉的雅量“人莫能测其际”,“同列有善,即采纳之,或有小过,必为之掩护”。就是说,别人不知夏原吉的德量到底有多深,只见他,同事有善举他便学习,有善良建议他便采纳,他总是原谅别人小的过失。有人问他:“量可学乎?”他说:“吾幼时人有犯者,未尝不怒,始忍于色,中忍于心,久则无可忍矣。”在此,他说的就是他自己修养过程和亲身体验,从有意的忍,到无求而自得的升华,成为自然的雅量之过程。

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初,京剧剧作家翁偶虹和王颉(jie)竹,根据老戏《完璧归赵》,《渑池会》以及《负荆请罪》改编成一出新戏,叫《将相和》。当时的名演员谭富英,裘盛戎,李少春,袁世海都演过这出戏。这出京戏的故事梗概是:在战国时期,赵国蔺相如被封为丞相。上将军廉颇居功自傲,看不起蔺相如,屡次寻机挑衅,想当众侮辱他。但是蔺相如却以国事为重,始终忍让。上大夫虞卿前去劝解廉颇,廉颇明理后愧悔不已,负荆到蔺相府去请罪,最终将相和好,同心辅国。在这出戏里,谭富英,李少春塑造的蔺相如,和裘盛戎,袁世海塑造的廉颇舞台形象,非常传神。这出戏至今对国人仍有教育意义。


責任编辑: 李云飞 来源:看中国专栏 --版权所有,任何形式转载需看中国授权许可。严禁建立镜像网站.
本文短网址:


【诚征荣誉会员】溪流能够汇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爱。我们向全球华人诚意征集万名荣誉会员:每位荣誉会员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订阅费用,成为《看中国》网站的荣誉会员,就可以助力我们突破审查与封锁,向至少10000位中国大陆同胞奉上独立真实的关键资讯,在危难时刻向他们发出预警,救他们于大瘟疫与其它社会危难之中。

分享到:

看完这篇文章觉得

评论

畅所欲言,各抒己见,理性交流,拒绝谩骂。

留言分页:
分页:


Top
x
我们和我们的合作伙伴在我们的网站上使用Cookie等技术来个性化内容和广告并分析我们的流量。点击下方同意在网络上使用此技术。您要使用我们网站服务就需要接受此条款。 详细隐私条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