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享经济”蓬勃发展 但能持久吗?

【看中国2017年5月31日讯】遇上下雨但没带伞?智能手机没电了?

中国迅速扩张的“共享经济”可以帮忙解决这些问题,现在它已经可以按需提供叫车服务和自行车出租。

Nate Liu是北京语言大学的学生,他通过手机扫码从球场边上的一台机器租借一个篮球,每小时只需花费2元人民币(0.30美元)。

“我自己的篮球丢了以后,我不想到处去借,所以我决定试试这个,”Liu对路透表示。

在多雨的中国南部,约有二万只雨伞被投放到深圳的各个街道上供人租用,也是只需用手机扫码就能解锁,使用30分钟仅需五毛钱(0.07美元)。

这些雨伞可以放到“任何方便的地方”,不过共享e伞的创始人赵书平说,他们希望使用者将雨伞带回家。

政府已留意到,并预计今年“共享经济”将增长约40%至4.83万亿元人民币(7,050亿美元)。到2020年,应该会占到GDP的约10%,表明中国希望成为全球范围内的共享经济领导者。

普华永道预计,到2025年,五个共享行业--共享汽车、旅游、金融、人员、音乐和视频串流--的全球营收有望从目前的150亿美元增至3,350亿美元。

中国的共享经济不断增长,其背后的资金大多来自天使投资人和风投公司。

路透根据中国数据公司IT桔子的数据测算,4-5月期间,总计至少为16.9亿元(2.47亿美元)的初期融资投向了20多家提供共享服务的初创公司。

共享充电宝行业的12家企业获得了11.3亿元人民币,而共享篮球、共享雨伞项目合计获得了大约2,500万元人民币融资(365万美元)。

善用移动设备、热衷追求便利的中国民众拥抱这些创新共享之际,一些批评人士则质疑这些需求是否真实存在或是具有持续性。他们指出,这些企业的低营收、高资本密集度模式,意味着实现获利可能遥遥无期。

“年轻人以租借取代拥有物品作为生活方式,”英诺天使基金投资总监朱艳梅指出。“但共享模式不是每种情况都行得通。在某些情况下,他们是试图满足真实需求,但在其他情况则不是。”

一些投资人指出,这波融资热潮让人回想起2010-2012年数百个中国团购网站崛起及陨落的奇景,他们指出,在遭遇激烈的价格战之后,多数团购网最终倒下,亏损大约10亿美元。

“在中国,跨入市场的唯一障碍是谁能筹得最多资本,这是好事也是坏事,”九合创投投资经理许妙成指出。

“好处是,有资金可让众多企业创立。你可能不需要太多专门技术或新科技。坏处是可能有很多资金被浪费。”

最近一波“共享”企业浪潮主要是受摩拜和ofo等中国共享单车企业迅速崛起的鼓舞,这些共享单车企业在刚刚超过两年的时间内总共筹资近130亿元人民币,向更多的中国城市以及包括伦敦和新加坡在内的国际市场推广此类服务。

共享e伞的赵书平称,今年早些时候深圳街头的租赁单车如雨后春笋一般涌出,他的三个孩子冲着抢着要试骑,在那之后他便想出了这个主意。“我想:它们不过是普通自行车,如果这行得通,为什么雨伞不能共享呢?”他说道。

赵书平在3月为其密码锁雨伞申请了专利,他称雨伞和锁具制造商都在争抢订单,为他提供了长达30天的付款宽限期。

“眼下我的雨伞成本基本为零,”他说道,还称希望今年能在中国南方“适度”投放3,000万把共享雨伞。

他表示业务已吸引了中国人寿等潜在合作方的注意,后者希望将这一模式复制到从香港到新加坡等市场。

(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立场和观点)
本文留言

相关文章


近期读者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