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会在互联网的冲击下消失吗(网络图片)
【看中国2016年11月6日讯】最近,全世界的银行业好像都有点麻烦。
从国外的情况看,不少原来威震全球的明星银行,王冠坠落,光环褪色。在美国,安然度过金融危机、市值一度跃居全球第一的富国银行,因虚开客户账户,被监管当局处以巨额罚款。在欧洲,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有着150年历史的德意志银行,陷入深深的危机之中,濒临破产的边缘。
从国内的情况看,21家A股上市银行已披露三季度业绩报告,多数银行尤其是大型银行净利润增速慢,营业收入尤其是利息收入普遍下滑;不少银行不良贷款“双升”势头虽然得到遏制,但资产质量压力仍然较大,拨备覆盖率继续下降;信贷结构有待改善,新的业务增长点尚未形成。
于是,就在我们身边,各种危言耸听的言论再一次此起彼伏,归结起来主要有这么几种:一是银行坏账越来越多,不少银行将会破产;二是银行网点会被大量裁撤,多数员工下岗;三是在互联网冲击下,银行在若干年后会从地球上消失。
其实,从国外的情况看,2015年以来,全球银行业资本充足率和资产质量稳步提升,商业银行可持续发展能力正逐步修复,少数国家银行出现危机并不代表全行业衰退。从国内的情况看,中国银行业虽然面临巨大挑战,但在全球的竞争力提升较快,各种排行榜的位次不断上升。不信?咱们一起看看一下两个问题:
第一,银行业坏账多到快要破产吗?其实,中国银行业不良贷款率绝对值仍处于世界较低水平。根据银监会数据,中国2015年银行业不良贷款率为1.94%。而世界银行数据显示,2009年全球金融危机以来,高收入国家的平均不良贷款率处3.5%左右,中等收入国家的不良贷款率平均值在4.3%左右,中低收入国家在4.6左右。虽然近年来商业银行拨备覆盖率下降较多,但中国拨备覆盖率150%的监管要求较高,拨备仍然较为充足,商业银行风险抵补能力相对存量和潜在不良贷款可能造成的损失而言,处于合理区间,不存在因为坏账过多而破产的可能。当然,我们也不排除个别经营不善的中小银行将可能面临经营危机,甚至被并购。
第二,银行业会大量裁人裁网点吗?商业银行作为经营货币产品的特殊企业,有人网点、ATM及自助银行、电话银行、手机银行、网上银行等就是银行向客户销售产品、提供服务的渠道。网点作为银行基本分销渠道和综合服务平台,对于树立银行服务品牌形象、销售复杂金融产品、优质客户的关系管理具有重要且不可替代的作用。事实上,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欧美主要国家的银行网点数量是在增加的,而不是相反。在中国,最近五年商业银行网点和员工的数量都在稳步增加,部分银行如招商银行网点数量增速还非常快。当然,不可否认的是,对多数大型商业银行而言,未来几年网点和员工结构调整和优化的压力较大。
那么,处于现在和未来的变化之中,银行业到底会不会很快消亡?其实,这些危言耸听的言论,大多基于这样一个假设:面对挑战,银行业无动于衷,坐以待毙。事实上,银行业早已经不是沉睡的巨人。就拿互联网浪潮来说吧,中国银行业在努力打造自身互联网渠道、创新产品和提升客户体验的同时,更是迈出了跨界、综合经营的坚实步伐。我坚信,真正决定商业银行的未来,是中国经济下一个十年的发展,是客户需求和行为的不断变迁,而不是各色时髦的举措。
此类言论,并非第一次听到,也不会是最后一次听到。上世纪九十年代,美国互联网浪潮兴起,产生了一批互联网银行。美国媒体纷纷报道说,传统的银行是21世纪的恐龙,互联网银行会完全替代它们。然而到今天,虽然经历了金融危机,但美国多数银行生存下来了。
当然,全球银行业正面临着深刻变化,偶像时代已经过去。在中国,随着近年来经济步入下行周期,利率市场化改革不断推进,商业银行的高速发展时期已然不再。而不良贷款攀升、盈利能力下滑,客观上要求商业银行必须加快业务转型,调整资产负债业务结构,紧跟综合化经营的发展趋势,走综合化框架下的差异化、特色化经营发展之路,以应对竞争日益激烈的内外部环境变化。
公元十五世纪前后,在地中海沿岸的威尼斯,诞生了世界上最早的银行。当时,人们在码头岸边摆上几张长条凳,为来往的商贾提供现金存放和货币兑换业务。银行英文Bank一词,便源于意大利语Banca,其原意是长凳、椅子。几百年过去了,银行业从小到大、由表及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如果一定要说银行消亡,那么消亡的将是那些不适应变化的旧银行,或者是不适应时代的旧模式。银行也不会只是一个信用中介,而将更多地向信息中介转变,成为金融服务的综合提供商。
(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立场和观点)
看完这篇文章觉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