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中国大陆规模最大的货币基金——余额宝(图片来源:Getty Images)
【看中国2017年7月8日讯】新闻背景:近日,大陆媒体报道,截止2017年6月30日,余额宝规模已达到了1.43万亿元(人民币,下同),超过了招商银行2016年年底的个人活期和定期存款总额,并直追2016年中国银行的个人个人活期存款平均余额1.63万亿元……
一贯高调的余额宝,又出来拉“仇恨”了!
数据显示,截至6月30日,余额宝的期末净资产达到1.43万亿元,占整个货币基金规模的28%。与去年年底相比,激增了近80%!
从资金流向看,一季度的数据显示,余额宝约64%的资金流向银行存款和结算备付金,约20%为买入返售金融资产,债券投资则占16%左右。从投资者类型看,余额宝2016年年报显示,其基金持有人达到3.25亿户,其中个人投资者占99.72%,机构投资者为0.28%。
虽然余额宝的资金最终大部分仍会进入银行体系,但其作为现金管理工具,过快的增速及过大的规模仍蕴藏着流动性风险,存在类似存款“挤兑”的可能,需引起高度关注。
余额宝不同于银行存款,它是一种货币基金,用户可以随时赎回,且货币基金只能依靠新申购资金以及变现持有资产两种方式补充流动性。当金融市场出现较大波动,或余额宝本身出现负面影响时,三亿多用户规模赎回,将可能给余额宝带来灭顶之灾,进而给整个金融系统带来风险。不久前,天弘基金将个人持有余额宝的最高份额由100万份调整为25万份,主要目的在于分散其风险,但其流动性风险仍不可掉以轻心。
2008年9月16日,美国历史悠久的货币市场基金管理公司储备管理公司(Reserve Management)旗下数只基金净值跌破1美元,一度出现大规模的赎回行为,还差点引发整个货币基金行业的“挤兑”。虽然在美国政府的强力介入下,通过采取暂停赎回、加入临时保护计划等措施,最后才得以避免系统性风险。但货币市场基金可能引发的“挤兑”风险,引起了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的重视,并从此开始改进和收紧了对货币市场基金监管政策。
当然,从国外对货币市场基金监管的经验来看,目前欧美各国尚未对货币基金征收准备金。2012年底,美国金融稳定监督委员会(FSOC)提出加强货币基金监管的3条措施:一是改为浮动净值定价;二是直接提取3%的备付金;三是提取1%的准备金,并根据风险水平辅以一定额度的现金。但是,SEC在2013年中提出的改革方案中,认为后面两条对货币基金而言成本过高而没有采用。欧盟也于2013年提出向所有货币基金强制征收3%准备金的提案,然而其对银行的准备金率仅为2%,因此遭到基金业的强烈反对而未得以实施。
SEC对货币基金改革的目标主要是增强透明度,并采取措施避免发生流动性风险。因此,美国对货币基金的监管主要措施之一是设置限制赎回门槛和赎回费用。当货币基金中最具流动性的资产比例小于30%时,基金有权利关闭一段时间赎回以及有权利引入赎回费用条款。当这一比例小于10%时,基金就会强制引入赎回费用条款,此时投资人可以赎回,但需要付出1%-2%的代价。这种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抑制“挤兑”冲动。此外,美国将货币基金监管细分为机构类和零售类,且机构类的监管严于零售类。同时,严管信用类基金,减少对政府类基金的管控。
其实,2016年底中国金融市场流动性较为紧张的时候,银行、保险等金融机构也赎回了大量货币基金,市场上有大型货币基金遭遇巨额赎回而“爆仓”等传闻。数据显示,当季货币基金遭遇1577亿份净赎回,资金大幅流出,申购比为-3.36%。其中,华夏基金遭遇1299亿份净赎回,申购比-26.59%,成为大型基金公司中净赎回比例最高的公司。其旗下多只货币基金,赎回比例更是超过了50%。
余额宝长这么大,有些人高兴得睡不着,但笔者希望有些人因为担心而睡不着。啥也不说了,加强监管、未雨绸缪吧!
(原文有删节)
(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立场和观点)
看完这篇文章觉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