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柔区地处燕山南麓,东临密云县,南与顺义、昌平相连,西与延庆县搭界,北与河北省赤城县、丰宁县、滦平县接壤。
“怀柔”一词由来久远,早在《诗经·周颂·时迈》中就有“怀柔百神,及河乔岳”的句子。毛苌为之作注曰:“怀,来也;柔,安也”。意思是对百神、河流和山川都要善待。在《礼记·中庸》中也有“柔远人则四方归之,怀诸侯则天下畏之”的说法。此后,“怀柔”一词屡见于《汉书》、《三国志》等古籍中,并出现了与之相对应的“怀柔政策”,亦即“用政治手段笼络其他的民族或国家,使其归附自己的一种政策”。总而言之,怀柔,其实就是恩威并用中的“恩”——招来安抚,表达了古人对和平安宁的渴望与寄托。
“怀柔”作为地名出现在1200多年前,唐开元四年(公元716年)始设怀柔县。到明代时,设置的怀柔县已与今天的怀柔区管辖范围基本相同。
从考古人员在怀柔区多处发现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的遗迹来看,怀柔地区很早已有人类活动。在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怀柔已是古人类生活和栖息的地区之一。
春秋战国时期,怀柔隶属于燕国范围,距燕国都城“蓟”最近的渔阳郡首府即位于怀柔区北房镇的梨园庄村。秦统一中国后仍设渔阳郡, 秦始皇对渔阳一带边远地区的战略位置十分重视,筑长城、修驰道,都路经渔阳。西汉中期,汉王朝在渔阳设铁官,冶铸农器、兵刃和制造五铢钱,还不断在渔阳一带与少数民族交战,并曾派重兵屯戍。公元9年,王莽建立新朝,改了很多地名。渔阳郡被改为通路郡,渔阳县被改成得渔县,今怀柔地区属得渔县所辖。公元25年,光武帝刘秀在当时势力较雄厚的渔阳太守彭宠支持下,平定了北方各派军事势力,建立了东汉王朝。通路郡复称渔阳郡,得渔县复称渔阳县。隋大业十二年(公元616年),在无终(今天津蓟县)置渔阳郡县,位于怀柔梨园庄的渔阳郡县不复存在。
唐开元四年(公元716年年),怀柔县始设,县治在今顺义,今怀柔庙城一带属之。明洪武元年(1368年),怀柔县归属北平府,为今怀柔县建县之始。明永乐元年(1403年),北平府改为顺天府,怀柔县隶属于顺天府。明隆庆二年(1568年),明代著名将领戚继光调到北方,总理蓟、昌、辽、保练兵任务,开始重修怀柔一带的长城。清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怀柔县隶属顺天府北路厅昌平州,清雍正六年(1728年),怀柔县由原属顺天府昌平州改为直属顺天府。清代康熙皇帝还在怀柔建有行宫并多次驻跸怀柔,还曾游览过红螺寺等地。
(文章略有删节)
来源:
看完这篇文章觉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