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

品读茶之韵(组图)

 2014-08-12 10:00 桌面版 正體 打赏 0

我国古代的文人墨客很早就与茶结下了不解之缘。正是他们发现了茶的物质与精神的双重属性,从而找到了与茶的天然契合点。茶不仅可以启发他们的文思画意,也是他们的精神寄托。通过饮茶,他们得到了一种身体和心灵上的双重愉悦。在他们的作品中,茶是沟通天地万物的媒介,也是托物言志的方式。文/蒋庆

“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齐有晏婴,汉有扬雄、司马相如,吴有韦曜,晋有刘琨、张载、远祖纳、谢安、左思之徒,皆饮焉。”

——陆羽《茶经》

一、名著赏茶

中国四大名著中,都不乏对茶的描写,其中又以《红楼梦》为最,可以说是“一部红楼梦,满纸茶叶香”,其中包括茶的分类、茶礼茶俗、茶诗茶具等等,细节精微,意蕴深远,由此可见明清时期茶在人们生活中的地位。

《红楼梦》

在《红楼梦》中,“栊翠庵品茶”是一个写茶非常精彩的部分,可以说栊翠庵品茶集中国茶文化之大成。这段故事开端很简单,就是贾母乘兴陪刘姥姥逛大观园,来到栊翠庵,受到妙玉隆重的接待。曹雪芹借妙玉之口详细论说了茶道所讲究的选器、用水、品茗等,让人大开眼界。

先从茶具来说,妙玉给贾母的是海棠花式雕漆填金云龙献寿小茶盘,茶盘里放着成窑五彩小盖盅,是明成化年间景德镇官窑所产茶具。给同来众人的茶盏则都是一色官窑脱胎填白盖碗。而不同的人喝的茶也不尽相同,贾母用富态高贵的名茶才能显示其身份,因此她喝的自然是“老君眉茶”,其他人如林黛玉喝龙井茶、王熙凤喝枫露茶。名茶还需要好水泡,妙玉给贾母泡茶用的水是“旧年蠲的雨水”,而后来在另一处请黛玉、宝钗喝茶,居然用五年前梅花上的雪水泡成的。

不但如此,请黛玉、宝钗喝茶的茶具也可以说是古玩奇珍,给宝钗使用的是一只用隶书镌着的相传系晋代豪门王恺的珍玩;给黛玉使用的是一件形体似钵而小,用垂珠篆刻镌着的“点犀盉”,取“心有灵犀一点通”的诗意,用珍贵的犀牛角精镂而成,为宋代苏东坡鉴赏的古董。这些珍奇古董,用之于饮茶的情趣,别开生面。

除了名茶好水,还要讲究烹茶艺术,小说中妙玉自风炉上扇滚了水,另泡一壶茶。名茶冲泡要掌握好开水温度,一般宜用七八十度开水冲泡,使茶叶清醇幽香,茶叶品质又不受损坏。妙玉还借着与宝玉对话道出了茶道之“品”的实质,“一杯为品,二杯即是解渴的蠢物,三杯便是饮牛饮骡了”。

《红楼梦》中的好茶还有六安茶、普洱茶、龙井茶、枫露茶等,根据功能还有漱口茶、醒酒茶、消食茶等分类,比如林黛玉初进荣国府时,曾有饮用二道茶的场景,第一道茶是漱口茶,第二道茶才是品饮。

《红楼梦》中,品茗赋诗,也留下许多咏茶名句。如:“一局输赢料不真,香消茶尽尚逡巡”;“宝鼎茶闲烟尚绿,幽窗棋罢指犹凉”。“苦茗成新赏,孤松订久要”;“烹茶水渐沸,煮酒叶难烧”等等。

《水浒传》

水浒中写茶也很细致,里面提及的茶汤多姿多彩。潘金莲四次到隔壁的王婆茶铺,便提到四种茶汤:梅汤(茶中放几粒乌梅煎制而成)、和合汤(一种甜茶)、姜茶和宽煎叶儿茶。所谓“姜茶”,乃是宋元流行的“七宝擂茶”中的一种比较高档的茶品。以一些姜片作佐料,再加一些糖同茶叶放在一起,用沸水冲泡。

不但如此,茶在小说中还有更深一层意思,如王婆向西门庆推荐梅汤,从而表明她看穿了西门庆想勾搭潘金莲的野心,以此来暗示自己可以为其“做媒”,后来西门庆再次拐进王婆的店里,王婆又说,大官人,吃个和合汤如何?这和合汤一般用在婚宴中,等于是进一步暗示,自己能帮助成就好事。

水浒中还有一个喝茶习惯——饭后喝茶。施恩为利用武松夺回快活林,每天安排人给监狱中的武松送饭,“武松吃罢饭,便是一盏茶”,而为武松换牢房的理由是:“请都头去那壁房里安歇。搬茶搬饭却便当。”因为一只公鸡,时迁被祝家庄擒去,杨雄、石秀到李家庄求救,主人李应“就具早膳相待。饭罢,吃了茶”。而第三回《史大郎夜走华阴县,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中写到:“(史进入城)只见一个小小茶坊正在路口。史进便入茶坊里来,拣一副座位坐了。茶博士问道:‘客官,吃甚茶?’史进道:‘吃个泡茶。’茶博士点个泡茶,放在史进面前。”这里说的茶博士,其实已经是身兼煎茶、煮茶、沏茶、泡茶之职的师傅了。

《西游记》

中国饮茶在唐代以煮茶为主,这一时期主要是饼茶,而《西游记》中多是提壶冲泡。第16回中,唐僧一行来到观音院,遇见一老僧,叫献茶时,一个小童“提一把白铜壶儿,斟了三杯香茶”。这里所用的茶具如茶杯、茶钟等,在唐宋时是没有的。可见《西游记》作者吴承恩,生在明代,写唐代的事情,未免偶尔会穿帮。

据说,吴承恩写的《西游记》,其中场景很多都和现实生活中的连云港[0.96% 资金 研报]云台山相似,今天在云台山还有一副对联,“一部西游未出此山半步,三藏东传并非小说所言”,云台山也产茶叶,而且茶芽香叶俯首可拾,因此,以茶为菜便是很自然的事情,反映在小说中,便是不同的茶饭。

《三国演义》

也许罗贯中也查阅了历史典籍,知道在三国时期喝茶是没有太多可以讲的,所以三国里面对茶的描述都比较简单,一般就两个字“茶罢”,然后主人公该干嘛干嘛去了。有意思的是,虽然典籍没有记载,但现在湖南的擂茶却留有三国的传说。据说三国时,张飞领兵途经武陵桃花源时,部队瘟疫流行,进退不得,苦不堪言。当地山上住着一位鹤发老人,素闻张飞大名,有心要去医治将士之病,于是献上祖传秘方——擂茶。张飞和官兵饮服后,病情大好,遏制了瘟疫的流行。

二、名画赏茶

我国以茶为题材的绘画,多为唐代以后,从画中也可以看到不同时期,人们饮茶的特点。

调琴啜茗图(唐 周昉)

画中五个人物,一个坐而调琴,一人侧坐面向调琴者,一个端坐凝神倾听琴音,一个仆人一旁站立,另一仆人送来茶茗。画以“调琴”为重点,但茶饮也相当引人注目。图中人物啜茶的出神背影和调弄琴弦的细致动作,都被描绘得很精确而富有表现力。这幅画通过刹那间的动作姿态,描绘出古代贵族妇女在无所事事的单调生活中的悠闲心情。饮茶与听琴集于一画,说明了饮茶在当时的贵族文化生活中已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茗园赌市图(宋 刘松年)

斗茶是指烹茶质量的比赛,始于唐末、五代,盛于两宋。刘松年比较知名的茶画有《撵茶图》《斗茶图》《茗园赌市图》等。这些茶画题材迥异,却反映了当时茶事活动的不同侧面,其中《茗园赌市图》最有名。图中四茶贩有注水点茶的,有提壶的,有举杯品茶的。右边有一挑茶担者,旁有一妇拎壶携孩边走边看。描绘细致,人物生动,一色的民间衣着打扮,这是宋代街头茶市的真实写照。

斗茶图(元 赵孟頫)

和刘松年相比,赵孟頫的《斗茶图》名气更大,而且颇有点“正在进行中”的动感,画中左前一人,足穿草鞋,一手持茶杯,一手提茶桶,袒胸露臂,似在夸耀自己的茶质香美。身后一人双袖卷起,一手持杯,一手提壶,正将茶水注入杯中。右旁站立两人,四目凝视,似在倾听对方介绍茶的特色,并准备回应。图中,人物生动,布局严谨。人物模样,不似文人墨客,而像走街串巷的货郎,这说明当时斗茶已深入民间。

事茗图(明 唐寅)

唐寅就是大家熟悉的唐伯虎啦。在这幅画中,有一座青山环抱、溪流围绕的小村,参天古松下茅屋数椽,屋中一人置茗若有所待,小桥上有一老翁倚杖缓行,一童子抱琴随后,似应约而来。细看侧屋,则有一人正精心烹茗。画面清幽静谧,而人物传神,流水有声,静中有动。透过画面,似乎可以听见潺潺水声,闻到淡淡茶香。

玉川煮茶图轴(明 丁云鹏)

唐代诗人卢仝,号玉川子,有“茶中亚圣”的美誉,后世也有画他饮茶的。这幅画中,两棵高大芭蕉下的假山前,坐着主人卢仝,一个老仆人提壶取水而来,另一老仆人双手端来捧盒。卢仝身边的石桌上放着待用的茶具,他左手持羽扇,双目凝视熊熊炉火上的茶壶,壶中松风之声隐约可闻。

三、诗词赏茶

关于茶的诗词,可分为狭义的和广义的两种,狭义的指“咏茶”诗词,即诗词的主题是茶,这种茶叶诗词数量略少;广义的指不仅包括咏茶诗词,也包括含有“茶元素”的诗词,这种诗词的数量就很多了。我国的广义茶叶诗词,据估计:唐代约有500首,宋代约1000首,再加上元、明、清,以及近代,总数当在2000首以上。

中国最早的茶诗,是西晋文学家左思的《娇女诗》。全诗280言,56句,陆羽《茶经》选摘了其中12句。

吾家有娇女,姣姣颇白皙。
小字为纨素,口齿自清历。
其姊字惠芳,眉目粲如画。
驰鹜翔园林,果下皆生摘。
贪华风雨中,倏忽数百适。
心为茶歌剧,吹嘘对鼎沥。

这首诗生动地描绘了一双娇女调皮可爱的神态:在园林中游玩,果子尚未熟就被摘下来。虽有风雨,也流连花下,一会儿功夫就跑了几百个来回。口渴难熬,她们跑回来,模仿大人用嘴吹炉火,盼望早点煮好茶水解渴。诗人词句简洁、清新,不落俗套,为茶诗开了一个好头。

在众多诗人当中,据统计,宋代诗人陆游咏茶诗写得最多,有300余首。

而写得最长的,要数大诗人苏东坡的《寄周安儒茶》,五言,120句,600字。这首诗开头说在浩瀚的宇宙中,茶是草木中出类拔萃者;结尾说人的一生有茶这样值得终生相伴的清品,何必再像刘伶那样经常弄得醺醺大醉呢?此诗赞茶云:

灵品独标奇,迥超凡草木……
香浓夺兰露,色软欺秋菊……
清风击两腋,去欲凌鸿鹄……
乳瓯十分满,人世真局促。
意爽飘欲仙,头轻快如沐。

以下是几首著名的“茶诗”:

《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饮茶歌》)

唐 卢仝

日高丈五睡正浓,军将打门惊周公。
口云谏议送书信,白绢斜封三道印。
开缄宛见谏议面,手阅月团三百片。
闻道新年入山里,蛰虫惊动春风起。
天子须尝阳羡茶,百草不敢先开花。
仁风暗结珠蓓蕾,先春抽出黄金芽。
摘鲜焙芳旋封裹,至精至好且不奢。
至尊之馀合王公,何事便到山人家?
柴门反关无俗客,纱帽笼头自煎吃。
碧云引风吹不断,白花浮光凝碗面。
一碗喉吻润,二碗破孤闷。
三碗搜枯肠,惟有文字五千卷。
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
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灵。
七碗吃不也,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
蓬莱山,在何处?玉川子,乘此清风欲归去。
山上群仙司下土,地位清高隔风雨。
安得知百万亿苍生命,堕在巅崖受辛苦。
便为谏议问苍生,到头还得苏息否?

卢仝,自号玉川子,爱茶成癖,被后人尊为“茶中亚圣”,这首诗是他在品尝友人谏议大夫孟简所赠新茶之后的即兴之作,以神逸的笔墨,描写了饮茶的好处,为世人称奇。

诗中描述诗人关闭柴门,独自煎茶品尝,茶汤明亮清澈,精华浮于碗面。碧云般的热气袅袅而上,吹也吹不散。

诗人刚饮一碗,便觉喉舌生润,干渴顿解;
两碗下肚,胸中孤寂消失;
三碗之后,精神倍增,满腹文字油然而生;
四碗饮后,身上汗水漫漫冒出;平生不快乐的事情,随着毛孔散发出去了;
喝了第五碗,浑身都感到轻松、舒服;
第六碗喝下去,仿佛进入了仙境;
第七碗可不能再喝了,这时只觉两腋下仿佛生出习习清风,飘飘然,悠悠地飞上了青天,“蓬莱山,在何处?”诗人要乘此清风而去!

优美的诗句,高雅的立意,深受历代文人的喜爱。诗人把茶饼比喻为月轮,于是后代诗作反复摹拟其意。如苏武的“独携天上小团月,来试人间第二泉。”

九日与陆处士羽饮茶

唐 皎然

九日山僧院,东篱菊也黄。
俗人多泛酒,谁解助茶香。

与此诗中,与皎然一同品茶的,竟是我国的茶圣陆羽,全诗不见一处察人之句,却处处流露着对陆羽的欣赏与称道。

浣溪沙

宋 苏轼

簌簌衣巾落枣花,村南村北响缫车。牛衣古柳卖黄瓜。
酒困路长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敲门试问野人家。

苏轼在长路之中,口渴难耐,敲门乞茶。于困苦之时,想到了茶中的清苦,便也有希望了,这或许是古代君子共同的精神寄托。

来源:成都商报 --版权所有,任何形式转载需看中国授权许可。 严禁建立镜像网站.
本文短网址:


【诚征荣誉会员】溪流能够汇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爱。我们向全球华人诚意征集万名荣誉会员:每位荣誉会员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订阅费用,成为《看中国》网站的荣誉会员,就可以助力我们突破审查与封锁,向至少10000位中国大陆同胞奉上独立真实的关键资讯,在危难时刻向他们发出预警,救他们于大瘟疫与其它社会危难之中。

分享到:

看完这篇文章觉得

评论

畅所欲言,各抒己见,理性交流,拒绝谩骂。

留言分页:
分页:


Top
x
我们和我们的合作伙伴在我们的网站上使用Cookie等技术来个性化内容和广告并分析我们的流量。点击下方同意在网络上使用此技术。您要使用我们网站服务就需要接受此条款。 详细隐私条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