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

敦煌藏经洞(二)(组图)

 2014-07-02 23:32 桌面版 正體 打赏 1

藏经洞封闭假说

避难说

藏经洞在封闭近千年后才得以现世,法国人伯希和根据洞中所藏没有西夏文文书,而其他文书后者为宋初,即公元976-983至995-997年,提出在11世纪前半期,僧人为躲避西夏入侵敦煌,而将所藏经典搬入藏经洞并封闭之。

又有一种说法是11世纪初伊斯兰教的东侵致使藏经洞封闭。景德三年(1006),信奉伊斯兰教的黑韩王朝灭掉于阗佛教王国,并对于阗佛教以毁灭性的打击。于阗人东逃带来穆斯林东进的消息,莫高窟的一些寺院将所得经卷、绢画等珍贵物品封存洞中(今藏经洞),并做了必要的掩饰。

废弃说

英国人斯坦因在他的《西域考古图记》中,根据他在洞中发现相当数量的汉文碎纸块、绢画残片和丝织品做的还愿物等,认为藏经洞是存放这些神圣的废弃物的地方。一些支持这种看法的学者认为,藏经洞内没有整部大藏经和其他珍贵物品,大多是残卷断篇,而在藏经洞封闭时,敦煌已向内地请求配齐了大藏经,并向朝廷乞求到一部金银字大藏经,还有锦帙包裹、金字题头的《大般若经》。如果是避难,那么这些典藏理应珍藏于石室中。

书库改造说

这种说法由日本学者藤枝晃提出,他在《敦煌“藏经洞”的一次复原》文中认为,大约公元1000年左右,折页式的经卷,已从中原传到敦煌。因阅读、携带方便,受到僧侣们的青睐。因此,将藏书室中使用不便的卷轴式佛经以及许多杂物一并置于石室封闭。

迄今,藏经洞封闭之谜仍无定论。


 

世界各地的藏经洞文献

如今,保留在中国的藏经洞文献仅有15000余件,且大多数是佛经,其余皆流失海外。第一个到敦煌获取藏经洞文献的是英国的斯坦因。

王道士揭开藏经洞的面纱之后,也曾邀请乡绅观看,上告敦煌县,但都没有获得清政府的重视和保护。加之王道士一心想筹款修复敦煌石窟,正如斯坦因在他的《西域考古图记》中写道“他(指王道士)将全部的心智都投入到这个已经倾颓的庙宇的修复工程中,力图使它恢复他心目中这个大殿的辉煌。”而修复工程巨大,全靠王道士四处化缘、募得钱财来解决,其间的艰辛是可想而知。在获得王道士的信任后,自1907年,斯坦因先后三次从王道士手中买下大量的文献,成为获取藏经洞文献最多的人。这些文献在1973年英国图书馆独立后,入藏于东方写本与印本部。

紧接着,精通汉文及数种中亚语言的法国人伯希和于1908年也来到敦煌,以一口流利的汉语获取王道士的好感。时值王道士又需要资金修复洞窟,便同意以藏经洞文献和伯希和作交易。伯希和虽然比斯坦因晚到一年,但由于他拥有丰富的汉学知识,他所获取的文献在数量上不如斯坦因,但却是最精华的部分。现存巴黎的法国国立图书馆。

随后,日本人大谷光瑞组织的探险队获取敦煌文献约数百卷,最初收藏在其别墅二乐庄,后因财政原因,逐渐散落在旅顺、首尔、京都等地。1914年8月,俄国人鄂登堡率团来到敦煌,此时藏经洞的文献已所剩无几,鄂登堡收购了王道士私藏的剩余部分和散落在敦煌私人手中的文献,虽然大部分为碎片,但总数有12000多片,现藏于圣彼得堡冬宫亚细亚部。

结语

藏经洞中的文献数量庞大,内容丰富多彩,不愧为“中古时代的百科全书”。由文献的语言多样化可见,历史上多个民族的信仰和文化都曾在敦煌交汇。而藏经洞的封闭之时也正是敦煌石窟经历隋唐的辉煌,以及吐蕃、归义军时期的保持,而即将走向衰落的时候,令人不由得感到“冥冥之中”的天意。在封闭近千年后,藏经洞又奇迹般地被一个道士发现,从而重见天日,而那时中国正处内外交困之中,在各种机缘之下,洞中的文献散落到世界各地,从而使敦煌中保存的中华灿烂文化艺术随即闻名世界,这难道又是另一种天意的安排?

文物流失自然令国人痛心,但从另一个角度看,敦煌正是通过藏经洞文献的流散而为中外学者关注,世界也逐渐认知了东方文化。再者,从上个世纪50年代起到“文化大革命”,在敦煌的和尚、道士、尼姑等被要求还俗,敦煌的艺术研究者也被要求开荒劳动,常书鸿等人的艺术研究工作陷入停顿。文革中,常书鸿被打为“反革命”分子、走资派,留所(敦煌文物研究所)监督劳动,包括进行喂猪等劳动。这些风云迭起的政治运动又阻挡了多少研究的进程,毁坏了多少珍贵的历史文物,停滞不前的不仅仅是一门敦煌学。

也许有一天,散落在各地的敦煌文献和文物又会在机缘巧合下,汇集在一起,从而将一个真实的敦煌展现给世人。

来源:看中国 --版权所有,任何形式转载需看中国授权许可。 严禁建立镜像网站.
本文短网址:


【诚征荣誉会员】溪流能够汇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爱。我们向全球华人诚意征集万名荣誉会员:每位荣誉会员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订阅费用,成为《看中国》网站的荣誉会员,就可以助力我们突破审查与封锁,向至少10000位中国大陆同胞奉上独立真实的关键资讯,在危难时刻向他们发出预警,救他们于大瘟疫与其它社会危难之中。

分享到:

看完这篇文章觉得

评论

畅所欲言,各抒己见,理性交流,拒绝谩骂。

留言分页:
分页:


Top
x
我们和我们的合作伙伴在我们的网站上使用Cookie等技术来个性化内容和广告并分析我们的流量。点击下方同意在网络上使用此技术。您要使用我们网站服务就需要接受此条款。 详细隐私条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