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源:腾讯健康)
很多人误以为“学心理的”无所不能,所以常把我家电话当成“生命线”,一遇到疑难杂症,就马上来电求救。
临时保母生涯
那天,年轻朋友在电话里兜了一大圈,终于切入正题。
她说:“我们曾与医师谈过,他怀疑孩子有亚斯伯格症。你最近忙不忙?可不可以帮忙看一下,提供意见?”于是我答应暂时搁下堆积如山的工作,担任孩子的临时保母。
见面时,孩子就像我记忆里的模样,依旧白净、敏锐、彬彬有礼,只是长高了些。小男孩得意的向我介绍家里那半岁大、漂亮的小妹妹;他生长在清一色男丁的家庭里,能克制“失宠”的妒嫉心,表现哥哥的风度很不容易呀!
第一天,我们和平相处,我的地位马上从“陌生阿姨”晋升为“朋友”。这个大跃进,让年轻父母啧啧称奇,但我还是无法解释孩子怎会出现尖叫、咬人、打人的举动,只好继续当他的“跟前侍卫”。
第二天,我们的交情升级,从“朋友”变成了“好朋友”。但我依然嗅不到他有一丝亚斯伯格的味道。跟年轻父母说了我的观察,可是他们仍有疑虑,我只好继续临时保母的生涯。
第三天,有个小小家族聚会,当孩子的爷爷、奶奶、叔叔出现时,终于见识到那个会尖叫、打人、咬人……有严重情绪困扰的他。小男孩完全失控,不停的尖叫,一手紧抓爸爸的手,另一手狠狠捶着爸爸的腿。朋友抛给我一个“瞧!就是这样子”的表情。
午餐时,他不肯让爸爸、妈妈靠近,独自坐在角落吃面。我端起面,蹲下身,并指着他身旁的空位问:“我可以坐这里吗?”小男孩轻轻点头。
看着他,我小心翼翼询问:“刚才为什么打人?”不敢期待一个不到五岁的孩子会回应,但从他清澈的眼睛里,似乎看见了他心中藏着别人看不到的痛。小男孩幽幽的说:“因为每个人都骂我。”
解读儿童心理
孩子的问题行为,宛若冰山一角,真正的成因犹如隐藏在水面下、巍然耸立的冰山。例如:孩子喜欢尖叫、打人、咬人,就可能有各种纠结的成因。如同故事里的孩子,他的问题行为可能是反映爱被瓜分的嫉妒,表达内心的痛,也可能模仿父母的问题行为,或是用来把大人耍得团团转的杀手颏,也可能是缺乏纾解情绪的方法和策略。唯有仔细解读出儿童隐藏的心理状态,才能针对成因找到正确的因应对策。
孩子的问题,不能只治标不治本,以为铲除“浮在水面上的冰山”,就已经解决问题,事实上,绝大部分的问题仍深藏在水面下。唯有站在孩子的角度与立场思考,找出问题症结,协助他们排除困难,学习克服层层心理障碍,才能根除问题呀!
关心孩子的父母,你知道如何解读儿童心理吗?
来源:看完这篇文章觉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