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

酌古鉴今:不听客人言 失火在目前(共八文)

作者:辛弃名  2013-09-22 15:00 桌面版 正體 打赏 0

【看中国2013年08月20日讯】酌古鉴今共八文:

一、爱人与害人

楚恭王率军队在鄢陵同晋兵血战。鏖战正酣时,楚恭王的眼睛被箭射中,只得鸣金收兵。大将军司马子反(人名)回到营帐,直嚷口渴要水喝。他的仆人阳谷随军多年,十分爱戴自己的主人,知道主人酷爱喝酒,马上取出一坛酒来让他解渴。司马子反素来碰上酒就很难停杯,这一次自然又喝得烂醉。

楚恭王把箭伤包扎完毕,准备复战,派人去叫司马子反。司马子反醉卧在床,动弹不得,便推说心痛,不能出战。楚恭王听说了,亲自去探望,一揭开帐帷,就闻到浓烈的酒臭,顿时大怒:“今日激战,寡人亲受重伤,指挥全军便依靠你了,谁知道你会这样胡来,你是准备要我亡国吗?你还能率领兵士吗?算了,这个仗也打不成了。”

于是,楚恭王撤回军队,并将司马子反按军法斩首。

【附言】

司马子反贻误战机,违犯军法,他的仆人阳谷,对此要负很大的责任。阳谷明知战况紧急,却只是想到让自己的主人喝酒高兴,不去考虑这样做可能会产生的后果。主观愿望是爱主人,客观效果呢?恰恰是害了他。由此可见,利与害的客观效果,并不是个人主观愿望可以决定的,不懂得掌握具体的时间、环境和条件,利人是可以变成害人的。

所以,古贤云:“爱之太过,则爱之实以害之。”

父母的溺爱子女,如果处理不当,也往往产生不良后果。清代陈宏谋说:“富贵之家,爱子过甚,无不曲从,刑祸从此始矣!”

(事据《淮南子•人间训》)

二、为社稷忍羞

赵筒子是春秋末年晋国的六卿之一。他临终前,留下遗嘱,要将儿子赵无恤,立为继承人。有位臣僚名叫董阏予的问他:“历来都以长子继位,无恤是庶出,又非长子,怎可以立后呢?”

赵简子回答说:“我把自己的一群儿子,都考虑过了,只有赵无恤,遇事能顾全大局,能以忍让为怀,甚至能为国家忍受羞辱。”

赵无恤继位以后,有一天,他在家里,请晋国的另一个大贵族知伯喝酒。知伯倨傲无礼,酒席间百般侮辱赵无恤,又劈面打了无恤两个响亮的耳光。

左右侍臣,都按捺不住怒火,要无恤把知伯杀了。无恤劝住他们,说:“先君立我为后,说过我能为社稷忍辱,我怎能因小失大,而去杀人呢?”

过了十个月,知伯倚仗自己强大,向无恤勒索领地,无恤没有答应。知伯恼羞成怒,带重兵将无恤围困在晋阳,又决汾水堤,以水灌城,大有一日吞吃之势。赵无恤顽强御敌。第二年,赵无恤又联合晋国的韩、魏二卿,分兵出击,将知伯军队彻底击溃,形成了“三家分晋”的局势。在庆贺胜利的宴席上,赵无恤将知伯的头颅骨做成酒器,劳军痛饮。

【附言】

内心虽然刚强,外表却要柔弱而不与人争,这是古代道家“和光同尘”的处世态度。“为社稷忍羞”,可以是为了团结别人,自忍为国,不计较小事,如“负荆请罪”故事中蔺相如的争取廉颇便是;也可以是对付敌人的一种策略。这里赵无恤之于知伯,就运用了这个策略。“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谿。”在一定条件下,雄与雌,刚与柔,荣誉和羞耻,高与低,都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事据《淮南子•道应训》)

三、象放柴禾,后来居上

汲黯、公孙弘、张汤,这三个人,都是汉武帝的臣子。当汲黯居高位的时候,公孙弘和张汤还是小官。后来,公孙弘、张汤都被提拔,公孙弘封侯拜相,张汤也作了御史大夫;以前汲黯的属吏们,也都与汲黯并列了,甚至有的还超过了他。

汲黯心胸狭小,很不满意。一次,他见到汉武帝,就抢步上前说:“皇上用人好象堆积木柴,把后来的,放在上面了!”汉武帝听了,没有理他。

【附言】

封建时代用人,重视论资排辈,汉武帝能够打破这个常规。而汲黯之所以抱怨,正是由于自己“褊心”,不知“后来者居上”乃是事物新陈代谢和发展的必然规律。

用人和提拔人材,固然不宜论资排辈,就是落后和先进,也并不是固定不变的。在一定的条件下,落后可以转化为先进,后来者可以居上。不少先进单位和先进人物,并不是一开始就是先进的,常常是充分发挥了主观能动性,改变了原来的落后面貌,争得先进的。“如积薪然,后来居上。”这是自然规律,因此,还是顺其自然,不要去争、去抡、去阻止、去反对,为宜。

(事据《史记•汲郑列传》)

四、张仪的舌头

张仪是战国时代的纵横家,凭三寸不烂之舌,从一介寒士,置身于秦相的显要地位。当他在寒微时,有一次,他去楚国游说,曾陪宰相宴饮。宰相家的一块白壁,忽然不见了。家丁们怀疑是张仪偷的,便把他吊捆起来,打得皮开肉绽,赶出大门。

张仪挣扎着爬回家里,他的老婆见了,又气又恼,责骂他说:“哼,你不去到处游说,惹事生非,也不至于受这般耻辱。”

张仪张开嘴巴,问妻子:“你看看,我的舌头,还在不?”

他老婆笑着说:“在呀。”

张仪放心地嘘了一口气说:“我这就心满意足啦。”

【附言】

运三寸不烂之舌,为纵横捭阖之谋,朝秦暮楚,游说诸侯,一言合意,立取卿相,一语不智,垂橐而归。这是战国时期,那些说客游士们的活动特点。对他们说来,有了舌头,就有了一切,因此,张仪为舌头尚在,而大感欣慰,这是可以理解的。《史记》中的这一段文字,写的相当生动。

只要一息尚存,决不甘心言败,而应庄敬自强,力图东山再起。后来的张仪,果然东山再起,令世人刮目相看。

但是,现在的时代,应该摒弃这种“舌头万能”的歪风。离开了真理的轨道和实践的标准,任何天花乱坠的词藻,某些煽惑视听的论调,往往掩盖着害人至深的骗术花招。这是应该警惕的!

(事据《史记•张仪列传》)

五、指鹿为马

赵高做了秦王朝的丞相,又企图谋夺王位。他恐怕群臣不服,就设下一个阴谋,借此来铲除异己。

这一天,赵高叫人把一头早已准备好的鹿,牵上大殿,然后对秦二世胡亥说:“这是一匹世上少有的良马,臣奉献给陛下骑坐。”

秦二世一楞,笑着说:“丞相弄错了吧?怎么把鹿说成是马呢?”

赵高逼上一步,大声说:“这就是一匹马。陛下不信,可以问问左右大臣。”

满朝的文武百官,都面面相觑。胆小怕事的,吓得不敢出声;一向对赵高阿谀献媚的,连忙随声附和说:“这确实是一匹千里马。”也有一些耿直的大臣,看透了赵高的用心,坚持说:“那是鹿,不是马。”

过了不久,那些说老实话的大臣,陆续被赵高强加种种罪名,有的罢官免职,有的打进牢狱,有的被杀了头。那些阿谀献媚、随声附和的人,都升了职。

【附言】

后人以“指鹿为马”来比喻有意的颠倒是非、混淆黑白。其实,赵高玩弄的这一政治阴谋,是最容易识破的。秦二世和众多朝臣,只因慑于他的权势、淫威,谁也不敢吭一声,而这正是赵高所要达到的目的;用公开的撒谎,强词夺理,颠倒黑白,造成一种“顺我者昌,逆我者亡”的独裁恐怖气氛,以遂其篡位揽权的奸计。

信口开河,指鹿为马,早就是邪恶之徒惯用的伎俩。

赵高这套权术,为历代权奸所承袭,只是后来者的手法,更加隐蔽狡诈,花招更多。形式虽不同,本质却一样,都是通过歪曲客观事实的真相,以售其奸。

(事据《史记•秦始皇本纪》)

六、所付甚少,所求何多?

威王八年,楚国大举进犯齐国。齐王派淳于髡去赵国请救兵,携带黄金一百斤,车马十辆,作为出兵的交换条件。

淳于髡仰天大笑。齐王问道:“你嫌东西少了吗?”淳予髡忍住笑回答:“哪敢嫌少!”

齐王追问:“那你的笑是什么意思?”

淳于髡回答道:“今天我来上朝的时候,经过田野,看见有一个农夫,跪在路旁祭田神,他举着一只小猪脚爪,端着一钟水酒,祝愿说:‘土地爷啊,求你保佑,让我五谷满仓,猪牛满圈,金银满箱,儿孙满堂!’我见他手里拿的这么微薄,嘴里提出的要求却那么奢厚,所以越想越好笑。”

齐威王听了很惭愧,便增加了黄金一千镒,白玉十对,车马百辆。

淳于髡带着这些东西来到赵国。赵国立即拨给精兵十万,战车千辆。楚国得到消息,连忙星夜撤兵回国。齐国于是免遭一大兵灾祸。

【附言】

一个人的愿望,必须同自己的主观努力相适应;计划,必须同现有的条件相配合。企图不花气力或少花气力,就会看到某种崇高理想或宏伟蓝图,在某一天早上突然实现。这只能是“所持者狭”而“所欲者奢”的一种空想。

有多少耕耘,便有多少收获,付出与收获,应该是均衡的。以付少而取多,实为不仁、不诚、不公、不正。古人云:“天不容伪,神不藏奸。”还是要做老实人,办老实事,不可总是想占便宜。

(事据《史记•滑稽列传》)

七、好人和好邻居

有个人家的小媳妇颇贤惠,同村庄里那些老妈妈关系很好。有一天夜间,这个人家,放在灶头上的一大块猪肉不见了,婆婆怀疑是小媳妇偷的,勃然大怒,硬要把她赶回娘家去。

第二天清晨,小媳妇挟着包袱,去村里那些老妈妈家告别。大家听说此事,个个忿忿不平。其中一个老妈妈说:“你慢慢走,我要让你家阿婆,亲自跑来请你回去。”

这位老妈妈,找来些破布絮,束成一只未燃的火把,走到那户人家,对婆婆说:“昨天夜里,有两只狗,不知从哪里叼来一块肉,在我家门口争啊咬啊,竟咬死了一头。我来讨个火种,回去煮狗肉吃。”

婆婆一听,怒气顿消,连忙追出去,把小媳妇,请回家来。

【附言】

事实胜于雄辩。对人做思想工作的最有效方法,是拿出事实来,而不贵在多言。故事中的老妈妈,正是采用了这个方法,所以不费唇舌地解除了那婆婆对小媳妇偷肉的毫无根据的怀疑。这是何等机智!

那个小媳妇,确实没有偷肉,她和邻居关系又很好,大家坚信她老实,决不会偷肉。而她的婆婆则太凶,动辄冤枉小媳妇,要赶她回娘家去。

邻居老妈妈,连忙去帮她说明真相,也是行善积德了。

(事据《前汉书•蒯通传》)

八、不听客人言,失火在目前

在一个人家的厨房里,笔直的烟囱一烧饭就火焰直冒,而旁边偏又堆放着大批柴草。

有个客人看见这种情形,就对主人说:“这是很危险的,最好把烟囱改成弯曲的,柴草也搬到远一些的地方,不然会失火的。”主人对客人的这个建议,没有理睬。

没有多久,这个人家果然失火了。幸亏左右邻居帮忙,才把火扑灭。

事后,主人杀猪宰羊,大摆酒席,慰劳救火出力的邻里,其中有被火灼得焦头烂额的,就请他们坐上席,其余依次陪坐。至于那位劝主人提防火灾的客人,却早被主人忘记了。

【附言】

这家厨房的失火,正是由于一粒火星子,从烟囱里冒出来,把柴草燃着的缘故。灾祸看起来总是很偶然的。但既然主人那么麻痹大意,对客人提的合理意见,只当做耳边风,那么,失火就不是偶然,而变成必然的了。

其实,世界上一切必然的事情,总要通过无数偶然的事情,才能表现出来,偶然的事情是为必然的事情开路的。因此,我们要从偶然性中发现必然性,预见到事情发展的未来,这样就能采取积极措施,“防患于未然,弭祸于无形。”不然,事情弄到“焦头烂额”,岂不就“悔之晚矣”了吗?

防止火灾,是治家的事,同时也适合于办企业、治国家。各级主事者,都应该谦逊的听取批评、建议,“防患于未然,弭祸于无形。”则家、国平安祥瑞,天下太平矣!

(事据《前汉书•霍光传》)

来源:正见 --版权所有,任何形式转载需看中国授权许可。 严禁建立镜像网站.
本文短网址:


【诚征荣誉会员】溪流能够汇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爱。我们向全球华人诚意征集万名荣誉会员:每位荣誉会员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订阅费用,成为《看中国》网站的荣誉会员,就可以助力我们突破审查与封锁,向至少10000位中国大陆同胞奉上独立真实的关键资讯,在危难时刻向他们发出预警,救他们于大瘟疫与其它社会危难之中。

分享到:

看完这篇文章觉得

评论

畅所欲言,各抒己见,理性交流,拒绝谩骂。

留言分页:
分页:


Top
x
我们和我们的合作伙伴在我们的网站上使用Cookie等技术来个性化内容和广告并分析我们的流量。点击下方同意在网络上使用此技术。您要使用我们网站服务就需要接受此条款。 详细隐私条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