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中国2013年09月10日讯】7月17日大雨夜中,58岁的云南代课教师程兴贵从家门前两岔河近50米的瀑布跳下,自杀身亡。程兴贵念叨的“证明”,源于一项已在云南等数省铺开的代课教师补助性政策。根据这项补助政策,教龄25年半的程兴贵将通过换算,获得25.5个月的补偿,每月830元。这将是他生平获得的最大一笔收入。但前提是,程必须找到证据或证人证明自己的任教经历。通过紧张的寻找,程兴贵搜集了一切可以证明自己身份的证人和证物,却仍在8年的教龄认定上与工作人员发生了分歧。8年,6640元,相当于这个农村家庭三年的收入。(9月5日《南方周末》)
教师节快到了,代课老师程兴贵之死,令人猝不及防,黯然神伤。他破解了最后一道“证明题”,卑微而悲怆,却付出了生命。换到的只是6640元,在都市里,这只是普通白领的一个月工资,却是程兴贵8年教龄的补偿。
程兴贵原本可以不死,他死于无奈,死于绝望。诚如报道所称,让代课老师自行举证证明代课经历,是一件艰难的事情,他们普遍缺乏物证;证人也大多年老或死亡。为了自证,程兴贵花了太多精力,也费了不少盘缠,光一天路费就几百块钱——这是他年收入的近五分之一。费劲千辛万苦,等到的却是相关审核人员的一句羞辱,“你的材料是张废纸”。又气又急的程兴贵最终自杀。谁为程兴贵之死负责?是他本人的“脆弱”还是工作人员的冷漠与机械?也许更应该追问的是,一个旨在改变代课教师生存境遇的补偿政策——2011年,教育部联合多部门下发的《关于妥善解决中小学代课教师问题的指导意见》规定,代课教师将获得数额不等的一次性补偿,为何却给这个群体增添了新的创口?
媒体曾报道有的代课老师“年薪”仅仅只是学生家长凑份子的365斤苞谷,按当地每斤8毛钱的市场价计算,这份年薪还不到300元!他们极其敬业,以程兴贵为例——因代课致贫,他的儿女中没有一人念到高中,程兴贵曾面临很多机会,但选择了留下。我的小学一二年级就是代课老师教的,敬业是他们最明显的标签。他们的命运又太悲凉——2006年教育部颁下严令,宣布将在短时间内清退剩下的44.8万中小学校代课教师。辛辛苦苦几十年,一下子下岗了,被残酷的一刀切政策推到了命运的悬崖。也许清退代课老师有一定的着眼点,但不能亏待那些守候了几十年的代课老师,起码应该给予他们基本的保障吧。
“就像夜壶被用过后,就没人理会了。”有代课老师如此感叹。这种失落与悲哀,令人感同身受。每一名代课老师也许都将青春乃至生命奉献给了基层教育事业,他们却没有获得与之匹配的待遇与尊严。试问,同是授课,为何出现同工不同酬的现象?正式老师的工资是代课老师的数倍之多,这公平吗?辞退代课老师之前,应该给予代课老师应有的补偿,这种补偿不能过低,否则他们如何安身立命?我的一名堂伯就是一名代课老师,幸运之处在于他教了几十年书终于转了正;悲哀之处在于,转正没几年就因病去世。不少代课老师教书一辈子,落下一身病,如果再没有基本保障,他们确实走投无路。教育部出台补偿政策,确实是好经,但补偿过低,条件明细过苛,而到了地方,一些基层也没有把经念好,从而导致像程兴贵老师寻死。
曾有媒体组织“燃烛行动”帮助代课老师:代课老师用一生去换那个“光明”,却等来了“清退”二字。这个群体,他们的一生像二胡,绷住的琴弦把自己勒紧,奏出生命的强音。然后,弦断音绝。这是令人沉重的现实。有网友说,“代课老师是农村义务教育的创始人,学校里的一砖一瓦,每一寸土地上都有他们数不清的汗水和血泪。”清贫但顽强坚守,失落却不泯灭希望,用一生书写着薪尽火传的价值坚守,代课老师是可敬的,也是伟大的,为何属于他们的标签却是悲苦?
(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立场和观点) 来源:看完这篇文章觉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