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中央美术学院举办“第三届国际艺术与设计学院院长高峰研讨会”,全球九所顶尖艺术与设计院校的校长与会,从中既看到了全球艺术教育的现状,也看到了共同面临的问题,以及各自的应对策略,其理念与方式的互动,对于中国当下的艺术教育,有很大启发价值和现实意义。
危机还是机遇?
——艺术教育的角色与位置
美国芝加哥艺术学院院长托尼·琼斯认为艺术学科的界限正在模糊,艺术创作的界限也变得模糊,艺术教育应更强调一种博采众长的“杂家化”学习模式,让学生进行“复合型”学习,而培养的空间也应更为广阔。但这并非完全否定专门化、核心化的教育理念,只是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探索和研究艺术教育的切时之举。
中央美术学院院长潘公凯介绍了中央美院在面对全球化与国际化趋势的应对策略,如对现代设计专业的强调,在积极继承发扬传统工艺的同时,更加关注诸多媒体设计、服装设计、汽车工业设计等新兴领域;在传统的架上艺术与前卫艺术之间努力寻找课程设置上的平衡,如对基础素描强调的同时又成立了实验艺术系;同时对于专业的细化与跨学科之间的矛盾,通过跨系的公选课程的设置来弥补两者间的缝隙,这些举措都取得了非常良好的效果。
传统还是变革?
——艺术教育与实践的距离
全球化语境的当下,实用性的诉求更为迫切。旧金山美术学院副院长兼学术负责人杰纳尼·普利布里斯基认为将艺术和现实生活联系在一起,这样才能凸显出艺术教育的价值。美国加州美术学院院长斯蒂芬·比尔也认同这种观点,他认为在艺术院校中的学生也非常希望能够把自己在学校所学到的东西运用到实际的项目中去,运用于改造世界的过程当中。他提出“只有基于项目的课程做法才可能是最佳的教育方式”,在艺术教育中应该让学生富有创意,能够用富有创意的方式与其他人进行合作,同时也有助于解决实际问题。
美国明尼阿波利斯艺术与设计学院与很多公司及政府进行合作,就重要的环境和经济问题进行合作。为此学校需要不断的调整自己的教育资源,这样不同的专业就能够灵活的应对社会的需求和面临的挑战。该院院长杰·库根指出艺术教育实际就是帮助学生能够通过创造力和他们的目标来改变世界,能够通过创造力来找到事物的意义所在。
从讨论中能够看到,当前国际艺术教育的一个比较明确的主张就是艺术教育与艺术实践的紧密结合,学生在艺术学院的学习以创新为核心,但是这个核心又要以实际应用为基础。
思维还是技艺?
——艺术基础教育的认同与分歧
基础教育在艺术教育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这是一种共识。芝加哥美术学院院长托尼·琼斯认为:“我们首先要解决基础教育的问题,然后再谈课程,再谈国际化、全球化的事情。”但是关于基础教育的具体内容,如何进行基础教育,来自中西不同院系的院长们却有着各自不同的见解。
中央美术学院在基础教育方面非常强调素描基本功的锻炼,潘公凯认为基础素描的教学在欧美院校的淡化,背后所体现的思路是担心严谨的基础素描训练会束缚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但是中央美院的思路是严格的基础素描训练不但不会束缚创造力的发挥,而且还会训练手、眼睛和大脑的精确配合,提高学生手上的技艺能力。这是结合美院自身历史与经验所作出的总结和判断,并且将其加之于实际教育当中。
丹麦皇家美术学院视觉艺术学院更强调思维上的训练,该院院长麦克·博高认为基础教育要“让学生自己睁大眼睛,去体验,去观察,去触摸,让他们知道自己的喜好。”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美术学院院长兰·霍华德则表示自己根本没有所谓基础教育这样一个概念,他根据自己学校的实践教学指出,学生从一开始就进入专业领域的重要性,以及尊重学生自己选择的灵活性,让学生自主决定要学什么。
可见在基础教学性质、内容和重要性上,中外校长既有共识,也存在分歧。这种分歧的存在,既有各个国家艺术传统发展的递变差异,也有学生整体文化传承与艺术素养的差异,以及不同国家艺术氛围的差异等因素,它们的合力制约和影响着艺术基础教育的理念及其实施,至于这种对基础教育理解的不同所造成的结果好坏与否,也许还需要更长的时间来检验。
- 关键字搜索:
- 传统
看完这篇文章觉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