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盛喊冤,有“此地无银三百两”之嫌。
高盛公开称不存在阴阳报告,11月12日A股大跌与其无关。尽管高盛看好新兴市场(包括中国市场)的未来走势,高盛伦敦策略团队让H股投资者获利了结是事实,在境内外市场之间形成了一个信息差,而趋势操作者正是通过信息差做周期。这是打了擦边球,如果某家券商报告看好前景,但认为短期市场会下挫,与不提醒这一风险,投资者的反应会大不相同。后金融危机时代政策风雨飘摇,正是趋势投资者的天下,此时信息的有意不对称将是致命打击。
低估国外资金与金融机构对境内市场的影响力,我们将犯下大错。有分析认为,QFII只占A股市场总市值的1%,无法参与境内股指期货。此言不虚,但请不要忘记,芝加哥、中国香港地区和新加坡均有与中国上市公司有关的股指期货,极其具有传导作用。
新加坡的A50指数是境外投资者影响境内定价的有效努力,每年到期交割日分别是2、3、5、6、8、9、11、12月的倒数第二个买卖日。每到交割日前期,海外对冲基金一方面卖空A股指数,另一方面向QFII融券;交割日当天再卖出向QFII融券的那些股票,打压国内A股指数,同时在新华富时指数的卖空买卖上获利。交割日与国内市场的现货有很大的关系,正因为定价权旁落,我们才在争议极大的情况下推出股指期货。目前在港交所交易的是2003年推出的H股指数期货;2004年推出的H股指数期权;2005年推出的新华富时中国指数期货与期权。
全球金融一体化,美国评级机构的一个喷嚏可以让欧元上升或者下降,高盛或者大摩的一份报告足以影响中国公司的定价。
高盛当然没有能力直接操纵中国的货币政策与A股市场的涨跌,但高盛等国际知名金融机构的游说能力众所周知,其影响力遍布各界。
上溯2004年,高盛高华这家特殊证券机构的成立让高盛间接拥有了综合经营牌照,远超其他6家合资券商之上。高盛有在灰色地带游猎的经验。高华证券是个100%的中资公司,高华证券成立时,高盛为高华董事长方风雷带领下的团队提供了8亿元的商业贷款;同时,与高盛一直关系密切的联想投入2.72亿元,使得高华证券最终于2004年10月注册成立为综合类证券公司。高盛与高华证券合资组建高盛高华,高盛拥有合资公司33%的股份,而高华证券则拥有其余67%的股份。高盛高华可以承销本地上市的A股项目、人民币企业债券和可转换债券,也可提供国内金融顾问及其他服务。正是高盛一手缔造了一家内资、中外合资券商,在中国证券市场捷足先登。
在双汇曲线MBO事件上,再次暴露高盛在灰色地带攫金的本性难改。复杂的曲线MBO模式,滞后的信息披露,深度参与其中的高盛难辞其咎。今年第三季度,高盛爆出补税风波。漯河市国税局内部人士证实,按照相关规定,高盛需补交4.2亿元的企业所得税,征收的依据主要是高盛通过在香港注册成立的罗特克斯公司转让了双汇的股权。按此估算,高盛收益可能为21亿元。无论高盛在其中的角色如何,是MBO代持,还是股权投资者,高盛为了自身的利益损害了双汇中小投资者的知情权。期望高盛以市场伦理帮助中国重塑市场秩序,是不现实的。
另据太子奶、雷士照明、蒙牛等案例的分析,高盛等投行的对赌协议,是给参股企业脖子上勒上绞索。这些不对等协议,是高盛等投行压榨中国市场剩余价值,过快的市场份额要求使这些企业以各种手段扩张,为食品欺诈案的发生推波助澜。
至于在中国金融机构大规模上市过程中,高盛等国际金融机构所起的作用无须多谈。数年前中国银行业面临破产的边缘,高盛等投行看好中国未来银行业的前景,而压低现实报价,大赚了一笔。当时中国的决策层不得不依靠国际金融机构,内部秩序的丧失,也不得不依赖于高盛的报价。
长期的货币泡沫已经让国际大型金融机构失去了羞耻心与道德感,在灰色地带呆久了,久在鲍鱼之肆不觉其臭。就在今年4月16日,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指控高盛集团及其一位副总裁欺骗投资者,在一项与次贷有关金融产品的重要事实问题上,向投资者提供虚假陈述或加以隐瞒。高盛从来不认为自己有错,但还是在7月15日与美国证监会达成和解,同意支付5.5亿美元罚金,并改善内部治理和经营活动。高盛一举成为历史上支付最高罚金的证券公司。
高盛和解了,但依然傲慢。尤其在中国,有多少中国高收入阶层以与高盛相关自豪,曾经有多少年轻人愿意挤入高盛等投行的门槛,在高盛的圈子里又有多少呼风唤雨的关键人物?
没有必要把高盛打垮,批判高盛不等于“义和团”心态。对高盛等国际机构的冷静剖析,将成为一面镜子,照出黑白美丑,同样照出中国在金融秩序、竞争力上的严重不足。
(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立场和观点) 来源:- 关键字搜索:
- 高盛
看完这篇文章觉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