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

改变日本人生活的福建和尚

 2010-12-03 18:18 桌面版 正體 打赏 0

豆角,是日本人非常喜欢吃的一种蔬菜,在日语中,人们把豆角称为“隐元豆”,简称“隐元”

问日本人豆角为什么叫“隐元”,许多日本人也不知道。后来查了一下资料,才恍然大悟,原来“隐元豆”的名字,来源于中国福建一位禅宗大师的名字。

隐元全名为隐元隆琦,生于明朝末期的万历二十年(1592年),十岁时,因为父亲出远门一去不归,被迫辍学,为了帮助家里的生活,他小小年纪就开始下田劳动,渡过了贫穷而艰辛的少年时代。在他二十岁的时候,家里人张罗着要给他办婚事,但是隐元要求不办婚事,而让他拿着办婚事的钱去寻找父亲,然后就开始了慢长的旅行。在二十三岁时,他来到当时的佛教三大胜地之一--普陀山,在普陀山浓厚的佛教氛围的感召之下,他决定了断俗缘出家,二十九岁时终于在福建黄檗山万福寺出家。三十五岁时,他在嘉兴的金粟山广慧寺坐禅七日后开悟,1637(崇贞十年)重回万福寺任主持。清顺治九年(1652),日本长崎华僧所建的兴福寺住持逸然及唐三寺诸护法,数度联名邀隐元东渡弘法。隐元遂于顺治十一年(1654)五月率领徒众二十人离黄蘖南行,七月五日安抵日本长崎。到日后,又得到后水尾天皇及德川幕府德川家纲将军的优遇,在京都宇治赐地建寺。新寺建成后,隐元不忘故山,仍命名为黄檗山万福寺,并创立一新宗派,与日本原有的临济、曹洞鼎立,称为黄檗宗。后来日本黄檗宗僧侣就称福建的祖寺为“古黄檗”,称京都的新寺为“新黄檗”。日本黄檗山的建筑规模、丛林制度和宗教仪式等,完全仿照福清黄檗山的形式,今犹保存三百年前隐元时代的规模。其最初十几代的住持,多由中国渡日的僧侣担任。隐元所带到日本的黄檗流念佛禅,在他们到来以前是没有的,在日本僧人来看,黄檗宗从外部看像净土宗,而从实质看又像禅宗,据说直接听过隐元说法的日本人就达一万多人,他们的到来,为日本佛教界吹进了一股清新的气息。

隐元和他的中国徒弟们不仅是宗教大师同时也都是文学家、艺术家,里面也不乏诸般工艺的能工巧匠。

他们带到日本的,不只是宗教,而且有当时中国先进的美术、医术、建筑、音乐、史学、文学、印刷、食品生活等等,对当时整个江户文化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除了豆角以外,西瓜、藕、孟宗竹、木鱼等,都是他们带到日本去的。现在日本以隐元命名的食品和日用品,除了“隐元豆”之外,还有隐元帽子、隐元头巾、隐元笠、隐元坐垫、隐元茶、隐元豆腐等等,隐元也是日本中国式素餐(普茶料理)的始祖。

隐元他们所带去的中国文化和诸般技艺,给了当时锁国的日本一个十分鲜活的刺激,使日本人对中国文化的兴趣再次勃兴,史学界把隐元赴日以后的十七世纪的日本称为“日本华化最高时期”和“中日文化交流史上的第二次高潮”。

隐元是中国人的骄傲,更是中国福建人的骄傲。但是日本人却从来不把隐元当外人,日本河出书房出版的《日本名僧一百人》一书,把他算做日本的名僧。

--版权所有,任何形式转载需看中国授权许可。 严禁建立镜像网站.
本文短网址:


【诚征荣誉会员】溪流能够汇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爱。我们向全球华人诚意征集万名荣誉会员:每位荣誉会员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订阅费用,成为《看中国》网站的荣誉会员,就可以助力我们突破审查与封锁,向至少10000位中国大陆同胞奉上独立真实的关键资讯,在危难时刻向他们发出预警,救他们于大瘟疫与其它社会危难之中。

分享到:

看完这篇文章觉得

评论

畅所欲言,各抒己见,理性交流,拒绝谩骂。

留言分页:
分页:


Top
x
我们和我们的合作伙伴在我们的网站上使用Cookie等技术来个性化内容和广告并分析我们的流量。点击下方同意在网络上使用此技术。您要使用我们网站服务就需要接受此条款。 详细隐私条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