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

西江千户苗寨 超乎想象的美丽(图)

 2010-10-15 00:10 桌面版 正體 打赏 0

西江千户苗寨的独特风光

西江是贵州黔东南侗族苗族自治州所辖雷山县的一个小镇,小镇上清一色聚居着1200多户苗族人家,拥有1200多座传统苗寨。这些年以来,该镇以“千户苗寨、天下西江”为品牌大力举办民风民俗旅游,2009年,全镇平均每天接待来自国内外的游客2900多人次。

浓郁迷人的民俗风情

贵州地处云贵高原,素称“天无三日晴、地无三尺平”,尤其是西江所处的黔东南,更是“九山半水半分田”,境内群山绵亘,层峦叠嶂,深沟大壑,所乘坐的旅游大巴一会儿在谷底沿河岸开进,一眨眼工夫便盘旋在了上不见顶下不见底横不见边的高大陡峭的山坡上,再一会后又开到了云遮雾罩四顾茫然的高山之巅。

黔东南州是国内少数民族聚居程度最高的地区之一,境内有苗、侗、布依、水、瑶、壮、土家等30多个民族,其中少数民族占人口总数80%以上,而苗、侗两个民族就占75%左右。不用说,走在黔东南州的土地上,随处可见浓郁迷人的民俗风情和绚丽多姿的人文景观。

尽管各个民族有着不同的文化传统与生活习俗,但在居住环境和耕作方式上,这里是大分散小集中,或依山而居,或逐水而居,把有限的较为平缓的可耕地用于精耕细作种植农作物,形成坡上居住、坡下耕田的人文与自然和谐交融的美丽景观。而这对于长期生活在城市水泥森林中的人们来说,毫无疑问便是想象中的田园诗、乡村梦了。

人文与自然的和谐之美

西江千户苗寨,是中国乃至全世界最大的苗族聚居村寨的主要部分,建立在号称“连天之高、雷电之源”的雷公山南麓、白水河东岸的山坡上。所谓“西江”二字,既无方位意义,也无地理特征意义,而是由于民族语言的不同而形成的音译概念——这儿在古时原称“仙祥”,清雍正年代改称“鸡讲”,至民国时期才更名“西江”,其命名与谷底的这条白水河也没有任何关系。而所谓“千户”,也不是金元以来军事管辖意义上的千户、万户,而是因为这处寨子聚集了上千户苗族人家,取其数量形容意义而称之为千户。

为了方便人们对这处世界上最大的苗寨有一个完整的概念,西江在白水河西岸建立了一个观景台,外地游人到西江千户苗寨,首先进入的便是这处观景台,

进入观景台放眼四望,人们会被看到的一切所震撼——形似犄角的两道宽大的山梁上,倚山就势黑压压密密麻麻覆盖了一层规制相同、风格相似、色彩一致的苗家建筑,几百上千家吊脚楼几近均匀分布,看不出结构,分不清彼此,找不到街巷,也无所谓院落。然而,这里却有着18个村寨,6000多人口,600多年以来一直保持着较为稳定的社会秩序。

看上一眼就难忘记

随着“千户苗寨、天下西江”声名远播,来西江旅游的中外游人日渐增多,民族文化遗产的继承与发展、保护与开发的问题也摆在了西江人的面前。

为迎接游客,苗寨修了一个宽敞高大的通道式木结构门楼,门楼外修建了大型停车场。这天正赶上苗寨举行正式迎宾活动,停车场上停满了大大小小的车辆,游人蜂拥而至,到处人流如织,充满了节日气氛。

从到达黔东南州便听说十二道拦门酒是苗家迎接贵宾时的最高礼仪,据说至少600年前苗族人迤逦迁徙到雷公山区定居后,经过“大理老”们“议榔”,规约雷公山区的苗寨之间可以议婚,但约定迎亲送亲双方必须30人以上,并最多可以设十二道拦门酒,由此形成了雷公山区苗族十二道拦门酒的迎宾习俗。

如同其他古镇,随着旅游开发,千户苗寨也正在面临一个商业化的过程。街道两边,吊脚楼下,到处都是经营各种小商品的摊点。穿过一道又一道小巷,走过一座又一座吊脚楼,来到了一家“苗家乐”。干净清爽的小木屋飘散着枫木清香,窗外是一栋栋精巧别致的吊脚楼,敞开的窗户飘进来浓郁的苗乡气息。千户苗寨,真是令人看上一眼就难忘记的地方。

来源:中国文化报 --版权所有,任何形式转载需看中国授权许可。 严禁建立镜像网站.
本文短网址:


【诚征荣誉会员】溪流能够汇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爱。我们向全球华人诚意征集万名荣誉会员:每位荣誉会员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订阅费用,成为《看中国》网站的荣誉会员,就可以助力我们突破审查与封锁,向至少10000位中国大陆同胞奉上独立真实的关键资讯,在危难时刻向他们发出预警,救他们于大瘟疫与其它社会危难之中。

分享到:

看完这篇文章觉得

评论

畅所欲言,各抒己见,理性交流,拒绝谩骂。

留言分页:
分页:


Top
x
我们和我们的合作伙伴在我们的网站上使用Cookie等技术来个性化内容和广告并分析我们的流量。点击下方同意在网络上使用此技术。您要使用我们网站服务就需要接受此条款。 详细隐私条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