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

子女教育哲文九篇 有些事不能重来

 2010-10-06 08:30 桌面版 正體 打赏 0

有些事不能重来

有一天,我的儿子出生了。他很可爱,但是我没有时间陪他,我要挣钱养家,我要出人头地。我不在他身边时,他学会了走路;我知道他会说话时,他已经能说长句子了。

那一天,我夹起公文包往外走时,儿子抱着他心爱的猫,抬头问我:“爸爸,你什么时候回家?”
“哦,说不准。不过,爸爸有空一定陪你玩,我们一定会玩得很开心的。”我回答说。

有一天,我的儿子十岁了。我送给他一个篮球作为生日礼物,他说:“谢谢爸爸!我们一起玩吧?你能教我打篮球吗?”
我说:“今天恐怕不行。我还有许多事情要处理呢。”
“那好吧。”他说,然后转身离开,脸上没有显出失望,他很坚强,越来越像我了。

有一天,他从大学放暑假回家了。嘿,他魁梧挺拔,生气勃勃,完全是一个男子汉的模样。我对他说:“儿子,你让我感到自豪!你能坐下来和我说一会儿话吗?”
他摇摇头,笑着对我说:“暑假长着呢,我约了同学出去兜风,你能把车子借我用一用吗?谢谢,再见!”

我退休了,儿子也结婚搬出去住了。有一天,我给他打电话。我说:“如果可以,我想见见你。”
他说:“爸爸,我很想去看你,但是今天恐怕不行。我还有许多事情要处理呢。”

我忽然感到这些话是那么熟悉,是呀,儿子长大了,他真的很像当年的我。我抚摸着怀里的猫,最后对着话筒问道:“儿子,你什么时候回家?”
“哦,说不准,不过,我有空一定会去看望你,我们一定会谈得很开心的!”儿子说。

但愿不要让这样的事情在你的生活中发生——因为人生只有一次,不能重来!

母与子

事情发生在澳大利亚普吉岛的ClubMed度假村。

有一天,我在大厅里突然看见一位满脸歉意的工作人员,正在安慰一个大约4岁的西方小孩,饱受惊吓的孩子已经哭得精疲力竭了。

问明原因之后我才知道,原来那天小孩较多,这位工作人员一时疏忽,在儿童的网球课结束后,少算了一位,将这个小孩留在了网球场。等她发现人数不对时才赶快跑到网球场,将那个被遗忘的孩子带了回来。孩子因为一个人被留在偏远的网球场,饱受惊吓,哭得稀里哗啦的。

这时,妈妈出现了,她蹲下来安慰4岁的孩子,并且很理性地告诉他:“已经没事了。那位姐姐因为找不到你而非常的紧张难过,她不是故意的,现在你必须亲亲那位姐姐的脸颊,安慰她一下!”

只见那个4岁的孩子踮起脚,亲了亲蹲在他身旁的工作人员的脸颊,并且轻轻地告诉她:“不要害怕,已经没事了。”

大概就是这样的教育,才能培养出宽容、体贴的孩子吧!       

殊途同归

在一项聚餐会上,远亲珊蒂带来了她刚学走路的女儿。

长得好似洋娃娃,一步一跌,满头一圈一圈软绵绵的鬈发一晃一晃的,煞是可爱。

珊蒂在女儿后面,一步一步地跟,一声一声地喊累。

在喊累的这一刻,她根本没有想到:母女俩能够步伐一致地朝着同一个方向走,实际上是一种很圆、很满、很大的幸福。

这个时期,女儿唯母亲“马首是瞻”,母亲是她的天、她的地、她的一切。她不会置疑、不会反抗,她全心全意地模仿、百分之百地服从。母亲的脚跟着她走,她的心跟着母亲走;母亲说一,她不会说二。

她驯良如绵羊、可爱如天使。

身为母亲的,心里充满了甜蜜的矛盾,一方面希望她一分一分、一寸一寸慢慢慢慢地成长,好充分地享受她成长期间各种逗人的憨态与童趣;另一方面,却又希望她一尺一尺、一丈一丈快快快快地成长,长成个明白事理的好姑娘,好让母女并肩而坐,掏心地说着悄悄话。

欢喜也好,担忧也罢,孩子“我行我素”地长着、长着,终于,来到了一个成长过程无法避免的分路。

在分岔路口处,孩子会在一连串的磨擦和冲突中继续挣扎着成长,母亲呢,则得在一连串的磨擦和冲突中寻求适应,为自我的角色寻找新的定位。

这是一个双方都极感痛苦的时期──母亲明明白白地看到孩子可能因犯错而跌跤、因跌跤而受苦,所以,想为她放个安全的垫子,可是,她却嫌母亲多事、怨母亲剥夺自由,因而刻意把垫子抽掉、丢掉;母亲当然生气、比生气更甚的,是担心。于是,便与孩子没完没了地掀起了无休无止的大战和小战。至为矛盾的是:战火的起因是“爱”,双方却又被这熊熊燃烧着的战火烧得遍体鳞伤、雪雪呼痛。

尽管母亲在前方出尽九牛二虎之力拉孩子,可是,叛逆的孩子却总有办法挣脱母亲的手,自行开路,就算另一条路满是荆棘、满是尖石,就算他会被荆棘刺得鲜血淋漓或被石头绊得一跌再跌,然而,只要她能享有“不被母亲拉着鼻子走”的自由,纵使吃再多的苦,她也心甘情愿。

双方在不同的道路上走啊走的,走了一长段路后,却在另一个新的路口不期而然地相遇,孩子这才恍然发现:自己绕道走了那么一大段“冤枉路”,原来与父母的人生道路是“殊途同归”的!

这时,双方在对视的目光里,便找到了过去不曾有的谅解与理解、宽容与包容。

事实上,孩子在成长期间的叛逆,就像麻疹和水痘,到了时间,便会蓬蓬勃勃、兴兴旺旺地发作,压也压不了、挡也挡不住。

由它去。

在跌跤中成长的孩子,懂得在摔倒后迅速地爬起来,抹干眼泪、拭去鲜血,寻找新的方向。

永远有着保护垫的孩子,不知道疼痛的滋味;有一天,当守护天使不在时,只要跌一跤,便永远站不起来了。

这么说来,母女俩能在不同的方向走,对母亲而言,实际上也是一种很圆、很满、很大的幸福。

此刻,听到亦步亦趋地跟在女儿后面的珊蒂报怨道:“哟,累死啦!”

那声音,竟是满满地孕含着笑意的。

让他说完吧

对于老人无数次重复的唠叨,我们何曾耐心着让他们放心地说完过呢?

如此沉甸甸的爱,我们却因为包装过于简陋视而不见,充耳不闻。

男孩穿一身校服,胸前抱着一只硕大的书包,车下一位老人隔着车窗絮絮叨叨地交代着一些诸如“一个人在外边,要吃饱,要睡好,冷了要加衣,热了要洗澡”之类的“出门须知”。

有的乘客开始催促司机了,那男孩也露出不耐烦的神色:“回去吧,爸,知道了,总说这些没用的做啥?”又抱歉地对乘客说:“不好意思,每次我爸总是没完没了地说这些没用的话,耽误大家的时间了。”

但是,汽车仍稳稳地趴在那里,司机仍极其耐心地扶着方向盘,扭过头对大家说:“让他说完吧,不让他说完,他会不放心的。”他笑了笑,“我每天都在制造着别离,把车上的人和车下的人分开,就是大人也都是说不完的嘱咐,别说他对一个孩子啊。”

你不让他说完,他会不放心的!我不禁一惊,这句话竟是一个和说者听者都没关系的人说出来的!

我们总是相信自己的判断,在生活中过滤和选择着有用和无用,甚至对亲人的几句嘱咐也要用这样的原则加以区分,从而因为没有实际用处而失去了让他说完的耐心,却完全没想到老人的内心。我们试图屏蔽那些没用的语句,却不小心把那一腔的爱意忽略了,挡在了我们的心灵之外。像这个孩子,漠不关心着老人的关心。

如果,那位老人有可能的话,肯定会毫不犹豫地陪着孩子,那样,他就可以用自己的双手而不是几句嘱咐来表示他的惦念,他实在是想让自己的那几句话来替他伴着儿子啊,于是,用喋喋不休为儿子做一顶密不透风的保护伞。

遗憾的是,很少有人懂得这其中的谜底,因为这种爱意是一些让人厌烦的“废话”,从而令人拒绝。
连朱自清不也是在父亲送别时,从心里嘲笑父亲的迂腐吗?

对于老人无数次重复的唠叨,我们何曾耐心着让他们放心地说完过呢?如此沉甸甸的爱,我们却因为包装过于简陋视而不见,充耳不闻。

刚才出门时,母亲颠着小脚追出来,说:“过马路要小心啊!”让女儿好一阵大笑,她对我说:“你四十多岁了,奶奶还当你是小孩子呢。”那时我所表示的孝顺也只是一句轻描淡写的“谁让你又出来了啊?”丝毫没有让她说完的意思。

在车上车下的分别之际,我实在想不出来还有什么东西能代替这样的废话。“吃饱,睡好,冷了加衣,热了洗澡”,这些人人皆知的生活常识的确不须多言,但谁又能否认这不是老人内心的最深沉表达呢?

正在胡思乱想,从后视镜里看到老人慌慌张张地跑过来,一边招手一边喊着,司机“吱”地刹了车,探出头去:“你还忘了什么事?”“咋了?”男孩也问。“没事。慢点啊,师傅,注意安全!”老人气喘吁吁着。
“哗……”车上的人全笑了,我却分明感到眼里有一丝丝温暖的湿润,对着他大声地喊了一声:“谢谢了!”

孩子的逻辑和美丽的梦

孩子自有孩子的逻辑,这逻辑比成人们的逻辑要精彩得多。

不是吗?成人的逻辑因过于理性而显得拘谨,孩子们的逻辑则因纯真而舒展奔放,明丽如花。

请细品几篇英国孩子的作文,那作文的题目是:未来的我是——

是什么呢?

第一个孩子写道:未来的我一定是海军大臣,因为有一次我在海中游泳,喝了三升海水都没有淹死。

注意:既然海水淹不死我,我就一定能成为称职的海军大臣!多么滴水不漏!多么理直气壮!

第二个孩子写道:未来的我必是法国总统,因为我能背出二十多个法国城市的名字,而同班最棒的同学只能背出七个。

注意:既然我对法国的“了解”最多,我就最有资格当法国的总统!又是一段滴水不漏的推理!其严密性的确“无懈可击”!

最感人是一位盲童的作文,他写道:未来的他必定是英国的一位内阁大臣,为什么?因为当时的英国还没有一个盲人进入内阁。

注意:这更是一段不寻常的推理!既然以前从未有过盲人内阁大臣,就不妨从我这个盲孩子开始,读来豪气冲天。

是的。孩子就是孩子。想怎么写就怎么写。其思路之豪迈,其设想之大胆,的确美极!帅极!棒极!不信这就问上一句,明明是英国籍的孩子,却想入非非地要当法国总统,如此推理,难道不是豪迈之极?

自然,全班31名学生的31篇作文,对未来的想象无不写得美丽如画:有当王妃的,有当驯狗师的,有当领航员的,每一篇作文都在昭示着一个如花的美梦。

啊!孩子就是孩子!梦是否可靠无须证据,童真就是他们最兵强马壮的理由。

尤其让人感动的人,过了整整50年后,孩子们的老师——他叫布迪罗——不仅依然珍藏着他们的作文簿,还千方百计地与他们联系,以便告诉他们,50年前的你是怎么想的?

听听那个盲童的回答吧!这位果然成了内阁教育大臣的当年盲童曾在致老师的信中这样写道:感谢您还在保存着我们儿时的梦想……从那个时候(儿时)起,我的梦想就一直在我的脑海里,我没有一天放弃过,五十年过去了,可以说我已经实现了我的梦想。今天,我还想通过这封信告诉我的30位同学,只要不让年轻时的美丽梦想随岁月飘逝,成功就总有一天会出现在你的面前。

是的,这的确是个美丽的故事,令人感动的不仅有孩子们的梦,更有珍藏梦的慈祥的老师,尤其是为了梦想而不懈拼搏的顶天立地的人。

那么你呢?想让你的梦高飞吗?那就记住:梦是苗苗,只有不断地浇水,小心地呵护,它才能长成参天的大树。

距离

有一天,教授问他的学生一个问题:“为什么人生气时说话要喊起来?”
所有的学生都想了很久,其中一个学生说:“因为我们丧失了冷静,所以我们会喊。”

教授又问:“为什么别人就在你身边时,你还是要喊,难道就不能小声地说吗?为什么要喊呢?”

几乎所有的学生都七嘴八舌地说了一通,但没有一个答案是让教授满意的。

随后,教授解释道:“当两个人生气时,心的距离是远的,而为了掩盖当中的距离使对方能够听见,于是必须要喊起来。但是在喊的同时人会更生气,更生气距离会更远,就要喊声更大……”教授又说,当两个人在相恋的时候会怎么样?情况刚好相反,不但不会喊,而且说话都很细声细语,为什么?因为他们的心很近,心与心之间几乎没有距离。所以相恋中的人几乎是耳语式说话,心中的爱因而更深。到后来根本不需要语言,只要用眼神就可以传情,而那时心与心之间已经没有所谓的距离了……

过高的期望,带来孩子的无望

儿子上大学时,我曾请教过全国著名大学的一位女教授:儿子应该报考哪所大学?

这位老教授语重心长地告诉我:期望值不要太高,太高了就会失望。她说,偏远地区有一个女孩子,学习特别好,人称“三脑袋”,物理、数学、化学都能考满分。高考时,父母让她考我所在的这所全国重点大学,她不想考,可父母逼她报考,说是让她为祖宗增光;老师也劝她报考,说是为学校增光。她违心地上了我们学校,情绪一直不稳定,妈妈在校园里陪了她很久。妈妈回去后,学校进行了三次考试,她的成绩都名列中下。过去,她一直是当地的“状元”,这样的结果给她带来了巨大的精神压力,入学仅三个月,她便跳楼自杀了。她的母亲到学校来“接”她,欲哭无泪,一声接一声地喊:“是我害了我的女儿!是我害了我的孩子!我当初为什么要逼她?!”

教授讲这番话时,情绪很激动:“为了进军清华、北大……,牺牲了多少孩子?你不是‘知心姐姐’吗,请你转告那些对孩子期望过高的父母,心理素质不好的孩子,最好不要上重点大学。”

在漫长的人生路上,每个人都会有许多事不能如愿以偿。心理素质好的豁达开朗,沉着应对,于是成功了;心理素质差,烦恼缠绕,难以自拔,于是倒下了。就像一个木桶,它的盛水量,不取决于最长的那块木板(智商),而取决于最短的那块木板(情商)。进入重点大学的学生却要面临同样的考验,从高考状元到成绩平平,从备受关注到默默无闻,心理落差之大,是一般人难以承受的。

一些在“重压”下长大的孩子,虽然上了大学,但内心世界仍然被自卑感笼罩着,不能自拔。

“是知心姐姐吗?我现在是全校最自卑的人了。我想和你谈谈……”一位靠自学考上北京一所高校的女孩给我打来电话,电话里,她一边哭一边诉说,整整讲了一个小时!

这个女孩学习成绩优秀,在班里排名第六,她为什么还那么自卑呢?“我是在父母的打骂中长大的。我成绩下降时,父亲就让我脱掉裤子,用皮带的铁头抽我,直到流血。他不许我哭,我只好忍着。我心里充满了恨!最恐怖的一次,母亲捂着我的嘴,让父亲打我的身子……”女孩边哭边说。我的眼前出现了一幕幕恐怖的场景。我的心在颤抖。

“后来,我考进了北京的这所大学……可我不适应,经常和同学发生冲突……我不能体会别人的感觉,心里一片灰暗。我上大学后,亲朋好友提起我,母亲很骄傲。我打电话告诉他们,我很压抑。母亲让我把过去的事忘掉,可是过去的经历像大石头一样压得我喘不过气,在别人面前,我常常有羞耻感。我心理很脆弱,一个人常用小刀割手腕……”

听到这里,我的心在滴血。

"快毕业了,你在想什么?"
“我想摆脱心理障碍。”
“你想改变自己吗?”
“想。可我不知道怎样改变自己。”
“有一句话叫‘境由心生’。很多时候,人的痛苦与快乐,并不是由客观环境优劣决定的,而是由自己的心态、情绪决定的。你看路边的小草,被人踩来踩去,可它还是活下来了,它拼命地站起来,接受大自然给予她的阳光、雨露,所以,它比温室里的花朵更有生命力。你就像那小草,你很有生命力!”

当我知道她是学幼教的,便鼓励她:“我不知道怎么称呼你,我叫你小草吧!小草,度过严寒的人最知太阳的温暖,走过沙漠的人更知水的甘甜。我相信如果你做了老师,一定会爱孩子,尊重孩子;知心姐姐希望你能做一个阳光老师,努力把心中的乌云驱散。”

“谢谢你,知心姐姐,我一定努力!我心里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舒服!”

冷静地想一想,有这样遭遇的孩子远远不止这一个“小草”。

每当接到这样的电话,我的心情都特别沉重。我真的想对他们的父母说:你们到底想要什么?是要分数,还是要孩子?是要成绩,还是要成长?你们的心中只有“大学”,孩子考上了,你们满意了,可你们知道吗?你们给孩子童年带来的伤害,至今还深深地影响着孩子的健康成长。你们辛辛苦苦把孩子养大,日夜操劳挣钱供孩子上学,究竟为什么?

不要以“爸爸妈妈都是为你好”为理由去逼孩子。

逼子成龙,龙就会变成虫。正像法国诗人海涅所言:“即使种下的是龙种,收获的也可能是跳蚤。”

借个孩子去旅行

欧洲的一些独生子女的父母,如果出门旅行,习惯于借个孩子一起去,使自己的孩子有个伴儿。他们明白,再好的父母也替代不了同龄伙伴的魅力。旅居加拿大的华人张诗铭介绍了她借孩子的一些有趣的事情。她写道:因为工作的原因,我们全家移民到了加拿大。我们的邻居是一户加拿大居民,他们家里有两个孩子,都是男孩。刚来的时候,因为语言问题,我们很少和那家人交往。

有一天下午,邻居家的女主人突然按响了我家的门铃。原来她想让我把女儿借给她们家一天去旅行。当时我想,女儿又不是物品,怎么可以借来还去?而且,他们家有两个半大的男孩子,和我女儿一起去旅行,方便吗?安全吗?我没有答应她。

可是,不一会儿,邻居家的两个男孩子送来了一张纸。原来是一个借据,上面写着借我女儿的时间、保证、携带物品、会注意的事项,竟然还有费用——借我女儿一天他们家会付的费用数目,最后是他们母亲的签名。真没想到,原来把女儿借出去还能赚钱!

晚上,先生和女儿都回来了。在餐桌上,我说了这件事。先生告诉我,西方人特别喜欢结伴旅行,一些陌生人还在网上征求旅游同伴呢。在爷儿俩的一致要求下,我终于答应了把女儿“租”出去。

女儿不在家的一天,我真的觉得时间很难熬。傍晚,听见邻居家的汽车在响,我马上蹿了出去。我看见女儿正与两个男孩告别,看得出她很高兴。晚上,女儿兴奋地给我们讲了许多旅途中的见闻,还直说:“和男孩一起出去玩真有意思!”

从那以后,我已经把女儿“租”出去若干次了,也真的“赚”了一些“出租”费用。我把这些费用都做了女儿的旅费。再后来,我们家也要出去旅行的时候,女儿也向我们要求“租”一个孩子。

每次需要“借”旅伴的时候,我都会想办法让女儿自己去“借”。事先我会给对方父母打个电话,然后也像邻居女主人那样,让女儿带着协议书去对方家里与对方的父母、孩子商讨。通过这种方式,我发现女儿变得开朗多了,也学会了彬彬有礼。结伴旅游,的确是一种非常有意义的活动。

爸妈的午餐

我第一次离开家过住校的生活,起初还是挺新鲜的,学校的食堂每天都有花样繁多的炒菜,这可比家里每顿饭一两个菜要丰盛多了。可好景不长,一个月之后,我便有些受不了了。学校食堂的菜哦不是咸了就是淡了,油还特别少,吃起来一点滋味儿都没有。我只好去校外的小饭店里吃炒菜,虽说价格有点贵,但毕竟味道还凑合。

大学的第一个学期总算是熬过去了,终于盼来了第一个寒假。我心想:这次回家一定要好好的补一补。到家之后的头几顿饭,母亲给我做了好多好吃的,我吃得别提有多香了。以后的每顿饭,虽然菜不多,可出自母亲的手,真材实料,吃起来比学校食堂的饭菜要可口的多了。

父母同在一个建筑工地里工作,工地离家很远,他们每天中午都不回家吃饭,有一天,家里临时来了客人,我骑着自行车去工地找他们。一进工地,见父母正在吃午饭。每个人手里一个馒头,一杯白开水。我惊讶地问:“爸,妈你们中午就吃这个呀?哪有营养啊?”父亲微笑着说:“中午就凑合凑合,等晚上回家再和你一起吃好的啊!况且这馒头便宜,一元钱四个,我和你妈一人两个,吃饱就行。”听了父亲的话,我心里酸酸的,真有一种哭的欲望。

后来我才知到,为了省钱供我读书,父母每天的午餐都是一元钱四个的馒头和免费的白开水!就这样,他们度过了一天又一天!

自此,我去找了一份兼职,我默默地发誓决不会乱用爸妈一分钱。

寒假过后,我再也没有去过校外的小饭馆吃饭。因为每口饭菜都会令我想到父母手中馒头和开水!

我们总是和许多人比,比吃穿,比玩乐,比酷,比靓,可是,我们和我们的父母比过吗?当自私的我们在大方地消费,胡吃海喝时,他们正在吃的什么,用的什么,穿的什么呢?父母的午餐让我鼻酸,也让我记得一辈子,那个馒头与那杯开水,让我懂得一份朴实而浓浓的爱。

来源:网文 --版权所有,任何形式转载需看中国授权许可。 严禁建立镜像网站.
本文短网址:


【诚征荣誉会员】溪流能够汇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爱。我们向全球华人诚意征集万名荣誉会员:每位荣誉会员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订阅费用,成为《看中国》网站的荣誉会员,就可以助力我们突破审查与封锁,向至少10000位中国大陆同胞奉上独立真实的关键资讯,在危难时刻向他们发出预警,救他们于大瘟疫与其它社会危难之中。

分享到:

看完这篇文章觉得

评论

畅所欲言,各抒己见,理性交流,拒绝谩骂。

留言分页:
分页:


Top
x
我们和我们的合作伙伴在我们的网站上使用Cookie等技术来个性化内容和广告并分析我们的流量。点击下方同意在网络上使用此技术。您要使用我们网站服务就需要接受此条款。 详细隐私条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