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都白发苍苍。(图片来源:东南网)
新郎82新娘83, 他们在杭州相知相恋, 他们的爱穿越半个世纪横跨欧亚大陆.
这是一对结婚不久的新人,但他们都已白发苍苍,新郎82岁,新娘83岁。新郎是厦门人,叫袁迪宝,新娘是法国人,叫李丹妮,他们把家安在了厦门。有人说他们的爱情是厦门版的《山楂树之恋》。
西子湖边相知相爱
1953年8月,鼓浪屿鸡山路1号,25岁的袁迪宝在这里举行了婚礼。新娘黄秀雪,是一位护士。婚后一个月,袁迪宝来到杭州浙江医学院(现浙江医科大学)读书。
在学校里,也许是因为每次俄文成绩都拿满分,袁迪宝引起了俄文老师李丹妮的注意。李丹妮的父亲是浙江美院教授,母亲是法国人,毕业于浙大中文系,精通法、英、俄、中文,被浙江医学院聘为俄文老师。丹妮时常赠送一些书籍和生活用品给袁迪宝,对于老师的好意,袁迪宝心怀感激,却不敢有非分之想。直到一个冬天的早晨,窗外飘起了雪花,坐在教室里的袁迪宝冻得瑟瑟发抖,下课后,丹妮悄悄地递给他一个纸包。袁迪宝打开一看,是一件蓝色的毛衣。
天气晴好的日子,丹妮就会带上糖果点心,相约袁迪宝漫步西湖。花港观鱼、三潭印月、柳浪闻莺、苏堤春晓,无不留下了他们相偎相依的身影。
当年新婚不久。(图片来源:东南网)
无奈分离半个世纪
有一天,袁迪宝终于鼓起勇气,把自己已婚的事实如实告诉丹妮。这位中法混血女郎,有着法国女人的浪漫与多情,也有着中国传统女人的忠贞和痴情。“爱是无罪的!”丹妮说。虽然极其痛苦,但丹妮仍希望袁迪宝能跟她一起去法国,只是袁迪宝不忍心抛弃发妻。
1955年,袁迪宝所在的系被合并到华西医科大学,他只能跟随学校去了成都。分别时,丹妮剪下一缕金发,脱下戒指,交给袁迪宝。1956年4月,丹妮随父母回到法国。
一开始,他们仍以书信频频往来。但文革开始,两人的信全被退回了原处。有朋友告诉丹妮,再给袁迪宝写信会害了他,从此,书信也中断了。
迟到的信谱写完美结局
直到2010年,袁迪宝的三儿媳无意中听说了公公的这段恋情,在向公公求证后,劝他再写信给丹妮,“以前你怕妈妈伤心,现在她都去世十几年了”。袁迪宝终于行动了,他花了几个晚上,写了5封内容相同的信,分别寄向曾经熟悉的地址。
5月1日,袁迪宝接到了一封来自法国里昂的回信,里面是3张写得密密麻麻的信纸,夹着一张彩照。袁迪宝端详着照片上的人,再看看那熟悉的中文笔迹,不禁老泪纵横。
“最后我郑重告诉你,我惟一的愿望就是邀你来厦门一游或长住。你告诉过我,鼓浪屿很美,是你随父母回国时在轮船上看到的。”袁迪宝用颤抖的手给丹妮回信,希望与为了他而一直未婚的丹妮能在美丽的鼓浪屿再续前缘,共度余生。
9月21日,83岁的李丹妮与82岁的袁迪宝老人,领取了他们迟到了半个世纪的结婚证。
9月26日,儿子儿媳以及孙子们为二老举办了隆重的婚礼,在场的每一个人,真诚地表达了对两位老人的祝福。
来源:- 关键字搜索:
- 法国
看完这篇文章觉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