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們都白髮蒼蒼。(圖片來源:東南網)
新郎82新娘83, 他們在杭州相知相戀, 他們的愛穿越半個世紀橫跨歐亞大陸.
這是一對結婚不久的新人,但他們都已白髮蒼蒼,新郎82歲,新娘83歲。新郎是廈門人,叫袁迪寶,新娘是法國人,叫李丹妮,他們把家安在了廈門。有人說他們的愛情是廈門版的《山楂樹之戀》。
西子湖邊相知相愛
1953年8月,鼓浪嶼雞山路1號,25歲的袁迪寶在這裡舉行了婚禮。新娘黃秀雪,是一位護士。婚後一個月,袁迪寶來到杭州浙江醫學院(現浙江醫科大學)讀書。
在學校裡,也許是因為每次俄文成績都拿滿分,袁迪寶引起了俄文老師李丹妮的注意。李丹妮的父親是浙江美院教授,母親是法國人,畢業於浙大中文系,精通法、英、俄、中文,被浙江醫學院聘為俄文老師。丹妮時常贈送一些書籍和生活用品給袁迪寶,對於老師的好意,袁迪寶心懷感激,卻不敢有非分之想。直到一個冬天的早晨,窗外飄起了雪花,坐在教室裡的袁迪寶凍得瑟瑟發抖,下課後,丹妮悄悄地遞給他一個紙包。袁迪寶打開一看,是一件藍色的毛衣。
天氣晴好的日子,丹妮就會帶上糖果點心,相約袁迪寶漫步西湖。花港觀魚、三潭印月、柳浪聞鶯、蘇堤春曉,無不留下了他們相偎相依的身影。
當年新婚不久。(圖片來源:東南網)
無奈分離半個世紀
有一天,袁迪寶終於鼓起勇氣,把自己已婚的事實如實告訴丹妮。這位中法混血女郎,有著法國女人的浪漫與多情,也有著中國傳統女人的忠貞和痴情。「愛是無罪的!」丹妮說。雖然極其痛苦,但丹妮仍希望袁迪寶能跟她一起去法國,只是袁迪寶不忍心拋棄髮妻。
1955年,袁迪寶所在的系被合併到華西醫科大學,他只能跟隨學校去了成都。分別時,丹妮剪下一縷金髮,脫下戒指,交給袁迪寶。1956年4月,丹妮隨父母回到法國。
一開始,他們仍以書信頻頻往來。但文革開始,兩人的信全被退回了原處。有朋友告訴丹妮,再給袁迪寶寫信會害了他,從此,書信也中斷了。
遲到的信譜寫完美結局
直到2010年,袁迪寶的三兒媳無意中聽說了公公的這段戀情,在向公公求證後,勸他再寫信給丹妮,「以前你怕媽媽傷心,現在她都去世十幾年了」。袁迪寶終於行動了,他花了幾個晚上,寫了5封內容相同的信,分別寄向曾經熟悉的地址。
5月1日,袁迪寶接到了一封來自法國里昂的回信,裡面是3張寫得密密麻麻的信紙,夾著一張彩照。袁迪寶端詳著照片上的人,再看看那熟悉的中文筆跡,不禁老淚縱橫。
「最後我鄭重告訴你,我惟一的願望就是邀你來廈門一遊或長住。你告訴過我,鼓浪嶼很美,是你隨父母回國時在輪船上看到的。」袁迪寶用顫抖的手給丹妮回信,希望與為了他而一直未婚的丹妮能在美麗的鼓浪嶼再續前緣,共度餘生。
9月21日,83歲的李丹妮與82歲的袁迪寶老人,領取了他們遲到了半個世紀的結婚證。
9月26日,兒子兒媳以及孫子們為二老舉辦了隆重的婚禮,在場的每一個人,真誠地表達了對兩位老人的祝福。
来源:
- 關鍵字搜索:
- 法國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