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

为什么古代大臣朝见天子要手执笏板?(图)

作者:心语  2009-07-29 04:24 桌面版 正體 打赏 0

明朝象牙笏(网路图片)

在古装宫廷戏中,我们往往看到文武大臣朝见天子时,各分站在金銮殿的两旁,每个大臣手中都拿着一块狭长的板子,叫作笏。那么,为什么古代大臣朝见天子要手执笏板呢?

笏,即笏板,又称为手板、手版,是古代大臣上朝面见天子时所执的狭长形板子,如《广韵》上记载∶"笏,一名手版,品官所执。"及《韵会》通作曶,在《史记·夏本纪注》郑康成曰:"曶者,臣见君所秉,书思对命者也。君亦有焉。"

此外,文武大官品第不同,所持笏板的材质也不同。按品第高低,可用玉、象牙或竹制成,故有玉笏、象笏等。如《礼记·玉藻》∶"笏,天子以球玉,诸侯以象,大夫以鱼须文竹,士以竹本象可也。"郑玄注∶"球,美玉也。"笏板的长度也有规定,如《礼记·玉藻》∶"笏度二尺有六寸。"

笏板最主要的用途,是古代大臣朝见天子时,用来记录天子的命令或旨意,也可用来书写向天子上奏的章疏内容,为备忘提示用。如《释名》∶"笏,忽也,备忽忘也。"及《礼记·玉藻》∶"凡有指画于君前,用笏;造受命于君前,则书于笏。"据说,笏板还有另外的作用,就是挡住自己的脸,用以彰显龙威,上朝面见天子眼睛要望着笏板,表示对天子的敬意。

根据《礼记》中已有的记载,笏板应该早在商周时期就已使用。各朝代对笏的使用都有不同的规定,明朝以前一至五品的高官都执象笏。象笏就是象牙制成的手板,又称象简。明朝时规定四品官以上执象笏,五品官以下执木笏,如《正字通》上载∶"明制,笏,四品以上用象牙,五品以下用木。"到了清朝,因习俗及礼节不同,笏板就废弃不再使用了。

古代君臣朝见时都执笏板,用来记事备忘,不用时就插在腰带上,这个动作称为"搢笏"。如《谷梁传·僖公三年》∶"阳谷之会, 桓公委端搢笏而朝诸侯。"范宁·注∶"搢,插也。笏,所以记事也。"又《新唐书·卷一二六·张九龄传》∶"故事:公卿皆搢笏于带,而后乘马。"

另据《旧唐书·张九龄传》记载∶"故事∶皆搢笏于带,而后乘马, 九龄体羸,常使人持之,因设笏囊。"是说按唐朝规定,官员都是把笏板插在腰带上,然后骑马上朝。但大文学家张九龄为相时,因年老体衰,笏板插在腰带后再上马跨骑很困难,于是找人缝制一个放笏的袋子,称为"笏囊",让随从拿着,跟他上朝。

笏板在中国古代也是地位的象征。如《北史·李穆传》∶"其一门执象笏者百余人。"是说,一家有百余人位居高位。另明朝归有光《项脊轩志》∶"顷之,持一象笏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归有光的祖母拿先人的象笏勉励他勤奋读书,希望归有光将来也能执笏在朝为官。

--版权所有,任何形式转载需看中国授权许可。 严禁建立镜像网站.
本文短网址:


【诚征荣誉会员】溪流能够汇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爱。我们向全球华人诚意征集万名荣誉会员:每位荣誉会员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订阅费用,成为《看中国》网站的荣誉会员,就可以助力我们突破审查与封锁,向至少10000位中国大陆同胞奉上独立真实的关键资讯,在危难时刻向他们发出预警,救他们于大瘟疫与其它社会危难之中。

分享到:

看完这篇文章觉得

评论

畅所欲言,各抒己见,理性交流,拒绝谩骂。

留言分页:
分页:


Top
x
我们和我们的合作伙伴在我们的网站上使用Cookie等技术来个性化内容和广告并分析我们的流量。点击下方同意在网络上使用此技术。您要使用我们网站服务就需要接受此条款。 详细隐私条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