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

北京历史上的茶庄

 2008-07-20 17:10 桌面版 正體 打赏 0

在漫长的历史上,北京市的茶庄很多,按1926年的统计,北京"城内、外之茶叶店大小不下三百余家"。当时茶叶的消费总额为370万斤乃至400余万斤。京人习茶叶是按两计算的,当时北京不足200万人,人均消耗量相当可观。 

喝茶的人多,茶叶庄铺的生意自然兴隆红火。开茶叶铺的"十之九皆为安徽人",但后来又有大批福建人和浙江人介入。有趣的是,不产茶叶的山西省,也有人在京经营茶叶。晋人卖茶叶往往与海味同卖,茶叶、海味都不产于山西,晋人卖茶叶自然不会得心应手,只能让位于南方诸省的人士了。 

旧时,北京茶庄的字号很有意思,不少茶庄喜欢用店主姓名为店名,如吴裕泰、汪元昌、汪正大、吴元泰、吴永和等等。在经营茶叶庄的人中,有"六大茶商"之说,即是六家大茶叶商,这六家姓氏为寇、张、汪、方、吴、孟。寇氏系河北冀州人,孟氏是山东人(瑞蚨祥家族人氏),其他均为安徽人。 

北京的茶馆种类很多,每日演日夜两场评书的,名为书茶馆;此类茶馆标榜"开书不卖清茶"。卖茶又卖酒及酒菜小食品,叫茶酒馆;此外还有什么清茶馆、大茶馆、野茶馆等等。 

大茶馆是为"头等"闲人开的,民国之后那些前清遗老因没有了"铁杆庄稼",无闲钱再去大茶馆添补无聊,大茶馆便一个个关门大吉或转业,让位于其它类别的茶馆。 

京城茶馆中还有野茶馆,野茶馆是季节性的,秋末一一关门,春末一一来业,茶客多为"踏青"、郊游的人。一些野茶馆设在朝外二闸及城内什刹海等游览区内。野茶馆本小利微,开此类茶馆者,大多是"以茶会友",并不想从中发财。后来,因公园里设了茶棚、茶座,此类野茶馆便一一退出了舞台。

--版权所有,任何形式转载需看中国授权许可。 严禁建立镜像网站.
本文短网址:


【诚征荣誉会员】溪流能够汇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爱。我们向全球华人诚意征集万名荣誉会员:每位荣誉会员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订阅费用,成为《看中国》网站的荣誉会员,就可以助力我们突破审查与封锁,向至少10000位中国大陆同胞奉上独立真实的关键资讯,在危难时刻向他们发出预警,救他们于大瘟疫与其它社会危难之中。

分享到:

看完这篇文章觉得

评论

畅所欲言,各抒己见,理性交流,拒绝谩骂。

留言分页:
分页:


Top
x
我们和我们的合作伙伴在我们的网站上使用Cookie等技术来个性化内容和广告并分析我们的流量。点击下方同意在网络上使用此技术。您要使用我们网站服务就需要接受此条款。 详细隐私条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