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东坡有诗曰:"庐山烟雨浙江潮,未到千般恨未消,到得还来无别事,庐山烟雨浙江潮。"意思说庐山的烟雨和浙江钱塘江的水浪都是有名的好景。没有看过的人觉得很不甘心,但去了、看了,也回来了,好像也不过如此"而已"。
这首诗共四句,前面一句是指那地方。最后一句又重复了"庐山烟雨浙江潮"其意若何?可以有好几种解读。
"而已"是最普通的解读,认为事情经过了之后,好奇与兴奋消失,恢复平静。识者注解:此禅意也,揭破了浮动的人心,经历一番过程回到了平静。但也可解为"庐山烟雨浙江潮",只是一个客体,什么样的人就看到什么。要看山的人就看到山,忘了山的人就忘了看。山在那里,人各汲取自己想要、能要的影像、情景及心情。
笔者"遇"到此诗,盖有年矣,但凡心未泯,仍觉得未到千般恨不消,于今年三月中旬毅然到江西登上庐山,一睹庐山真面目。当时山上下着小雨,寒风凛烈,浓雾弥漫山峰山麓,浓雾之间依稀看到名山轮廓。当时自我解嘲,所谓"庐山真面目"未必说的是一定天气晴朗,青山白云,树木可辨。山既长年有烟雾,则烟雨所围绕之山,就是庐山真面目了。"真面目"的"真",应不是物理的真(Reality),而是诗的真(Truth)。
细看苏东坡的诗,"庐山烟雨"应解为"庐山的烟雨",因此"烟雨"是主词,"庐山"是形容词或所有格代名。重点在烟雨,而这烟雨因围绕著名山而有格调,名山因有烟雨而雄浑凄美。
世界各地都有山,都有人登山远眺,但中国诗人特别倾向于藉山喻怀,常常歌咏山岳而志在家国。杜甫诗:"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来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曾云,决毗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一路都歌颂泰山,但看过诗所感受到的,却是杜甫这个人的胸怀之大。
廿世纪初曾有英国登山队,共十六人屡次登山挑战高岭。每次出去,都有几人因意外而死亡。最后一次剩七人去登山,只一个人活着回来。记者问唯一的生还者:登山如此之危险,为何再三要去?那登山者回答:"Because it is there"(因为山在那里)。这话令人悚然而惊,令人深思。山在这里,已成为人所憧憬的理想,前仆后继,死而后已。这些人绝不是"到得还来无别事"的人。
来源:- 关键字搜索:
- 庐山
看完这篇文章觉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