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

廬山煙雨

 2008-05-04 15:56 桌面版 简体 打賞 0
    小字

蘇東坡有詩曰:"廬山煙雨浙江潮,未到千般恨未消,到得還來無別事,廬山煙雨浙江潮。"意思說廬山的煙雨和浙江錢塘江的水浪都是有名的好景。沒有看過的人覺得很不甘心,但去了、看了,也回來了,好像也不過如此"而已"。

這首詩共四句,前面一句是指那地方。最後一句又重複了"廬山煙雨浙江潮"其意若何?可以有好幾種解讀。

"而已"是最普通的解讀,認為事情經過了之後,好奇與興奮消失,恢復平靜。識者註解:此禪意也,揭破了浮動的人心,經歷一番過程回到了平靜。但也可解為"廬山煙雨浙江潮",只是一個客體,什麼樣的人就看到什麼。要看山的人就看到山,忘了山的人就忘了看。山在那裡,人各汲取自己想要、能要的影像、情景及心情。

筆者"遇"到此詩,蓋有年矣,但凡心未泯,仍覺得未到千般恨不消,於今年三月中旬毅然到江西登上廬山,一睹廬山真面目。當時山上下著小雨,寒風凜烈,濃霧瀰漫山峰山麓,濃霧之間依稀看到名山輪廓。當時自我解嘲,所謂"廬山真面目"未必說的是一定天氣晴朗,青山白雲,樹木可辨。山既長年有煙霧,則煙雨所圍繞之山,就是廬山真面目了。"真面目"的"真",應不是物理的真(Reality),而是詩的真(Truth)。

細看蘇東坡的詩,"廬山煙雨"應解為"廬山的煙雨",因此"煙雨"是主詞,"廬山"是形容詞或所有格代名。重點在煙雨,而這煙雨因圍繞著名山而有格調,名山因有煙雨而雄渾淒美。

世界各地都有山,都有人登山遠眺,但中國詩人特別傾向於藉山喻懷,常常歌詠山嶽而志在家國。杜甫詩:"岱宗夫如何,齊魯青來了。造化鐘神秀,陰陽割昏曉。蕩胸生曾雲,決毗入歸鳥。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一路都歌頌泰山,但看過詩所感受到的,卻是杜甫這個人的胸懷之大。

廿世紀初曾有英國登山隊,共十六人屢次登山挑戰高嶺。每次出去,都有幾人因意外而死亡。最後一次剩七人去登山,只一個人活著回來。記者問唯一的生還者:登山如此之危險,為何再三要去?那登山者回答:"Because it is there"(因為山在那裡)。這話令人悚然而驚,令人深思。山在這裡,已成為人所憧憬的理想,前仆後繼,死而後已。這些人絕不是"到得還來無別事"的人。

来源:人間福報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本文短網址: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分享到: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評論

暢所欲言,各抒己見,理性交流,拒絕謾罵。

留言分頁:
分頁: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