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电梯,赫然发现老板在内,该找什么话题跟他聊天呢?我们都会说话,但也常常在重要时刻"说蠢话"!事后捶胸顿足已经于事无补,3个关键场景告诉你如何应对。
说错一句话,杀伤力有多大?
东吴大学政治系教授刘必荣有天接到一通陌生人的来电:"刘先生,‘听说'您对国际事务‘略有研究',能否请您帮个忙......"原来,是他校一位学生要写作业,打探到他这位国内谈判学及国际关系研究专家。
"他犯了几个错误,"刘必荣笑着说,第1,如果是学生对老师,称呼"教授",会比先生、小姐来得妥切;其次,明明有求于人,却用"听说",代表对他的研究根本不熟;最后,讲到别人的专长,用"略有研究",更是不尊重。
"不好意思,我没什么研究耶!"刘必荣决定要给这位不做功课的学生一记软钉子吃,当场诙谐地幽了对方一默。
现在知道说话艺术的微妙了吧!
常常在关键时刻,我们因为不熟悉、太紧张或准备不足,说了不合时宜的话,小则失态,闹大的话,还可能丢掉即将成交的大案子,事后骂自己100次笨蛋,也于事无补。
说话之前,站在对方位置想
说话的学问很多,但通则就是,尊重对方,适时站在对方立场看事情,包括称谓上的尊重,和把发问的目的讲清楚,可以省去不必要的麻烦。
刘必荣举例,在口语中,某些职等可以自动向上升一级,遇到"副教授",口头上直接称"教授"就好,不必太拘泥;但如果是书信往来,对方的头衔就一字错不得。
发问时就把目的说清楚,也可省去愣头愣脑的对话。看到同事身上衣服漂亮,若贸然问:"哇~你这新衣服哪儿买的?"不熟的人可能会莫名其妙,不如把目的先讲清楚:"你这新衣服好漂亮喔,在哪买的?我也想去逛逛!"对方马上就明白你说话的目的。
其实,不同场合的说话技巧,还不胜枚举:
关键场合1:在电梯、计程车和大老板相遇
处在这种密闭的空间,尴尬的气氛下,仿佛流动的空气都要肃然起敬。
但是,国泰人寿公关室主任廖昶超就很懂得找话题。
"同办公室,光电脑桌面就可看出端倪,"他分析,多数人桌面背景不外乎两个:孩子照片和风景照。以小孩照片当桌面的主管最爱心肝宝贝,碰到他就多聊聊育儿经或教改的看法,对方也会兴致大发,不说上10分钟不会住口。
至于以风景照片为桌面的人,不是热爱旅行就是喜欢摄影,从这两方面切入,就天南地北聊不完了。
除此之外,留意办公室的摆设,这个人个性是有条不紊,还是随性一派,大概可以摸个7、8成。真的有欠观察,"聊时事"还是可以成为开场万用的法宝。
面对不熟的人,可以先谈谈自己,不要不停地以封闭式问句"你家住哪?怎么回家?"像审问犯人一样,让对方有太大心理压力。
关键场合2:公开场合,不问私事!
在人多的社交场合,例如吃饭、跟客户简报前的寒暄,对害怕临场说蠢话的人来说,也是一大考验。
例如有时在餐桌上谈政治,是票房毒药,但换了一批人,政治却成为搏感情、套交情,打开话匣子的好物。
但有个原则是共通的:公开场合别问私人问题,尤其是不熟的人。
宝侨家品客户业务发展部区域经理林厚志就曾遇见这种尴尬经验。有次在某个饭局里,一位同事问主管:"最近孩子怎么样?"气氛顿时降到冰点,因为这位女性主管不仅没有小孩,连婚都还没结。
贸然开口,容易踩到地雷,林厚志认为,在这种半生不熟的公开场合,"还是聊business最好!"不仅避免触犯禁忌,还能从同行pm中学到更多,视野和见识就要靠这样一点一滴累积起来。
但若真的不慎说错话,马上诚实道歉往往能得到谅解。一对一的沟通,有任何不了解,也要随时反应,普遍来说,主管对犯错的年轻人会多点包容,比起不懂却硬要装懂,更讨人喜欢。
关键场合3:主持大型活动先搞清楚,这是谁的场子
不少上班族都有被拱上台,充任大型活动主持人的经验,不管是尾牙或是k歌大赛,听起来都不是什么好差事,对于天生木讷口拙的人,更是苦不堪言。但事实上,这些表现机会可遇不可求,可让你练习快速掌握大场面,和拿捏公众面前说话的分寸。
如果问广播人吕如中,是个"会说话"的人吗?他会害羞地跟你摇摇头。但事实上,他不仅把节目经营得有声有色,还常常担任各大企业记者会主持人。
"他很用功,很会看场合说话,"万事达卡资深总监杨雅婷对这位长期合作伙伴,赞誉有加。
和吕如中有合作经验的公关公司都知道,他不只活动从不迟到,还会提早半个小时、甚至1个小时来到会场,一定在事前详读合作对象资料,连暖场功夫,都做得彻底。
这些小地方,就是他能够在每场大型活动完美演出的关键,吕如中说,一个好的主持人该随时将"今天是谁的场子?"这个问题放在心上,适时发话,但绝不喧宾夺主。
认清主持人的"陪衬"角色,包括说话不要过于冗长(观众是为了活动而来,不是为了看你的个人秀),双人搭档主持,最好协调出一个人负责带话、另一个配合演出,避免双方互抢风头。
台上自然最好,保持自我风格
主持人应该详尽记住每段流程,但不要硬背稿,或是为了消弭紧张,把底下的人都当成石头、西瓜,面部表情僵硬,不会有好表现。
"最重要的是,做你自己,"吕如中不因为人在主持台上,就改变说话方式,他也从来不在口袋里准备笑话用来充场面,"那不适合我,"他的特色是条理分明、反应快,而不是3句话就有1个笑点。同样,在台上的你,也该保有平日气质,端庄稳重或是幽默逗趣都是个人风范,不须勉强搞笑或装成熟。
3个tips,表达功力大增(刘必荣口述)
1.避免虚字:几个同事朋友一组,互相观察对方说话的样子,包括手势、表情,并抓出对方说话中的虚词,我们常无所觉地在谈话中插入"然后"、"这样子"、"就是说"等不必要的字句,都会影响专业表现。
2.练习说重点:看一篇新闻报导,然后花3分钟时间把重点转述给对方。看似简单,但没有受过训练的人多半会说得七零八落,这个练习能帮助你快速吸收资讯,提纲挈领且明晰地表达出来。
3.用双语口述:同样方式,改成看英文报纸,分别用中文和英文口述,久了之后,不只阅读速度变快,英文也溜得不得了,更重要的是,你已经建立起一套整理资讯、表达资讯的方法。
刘必荣推荐延伸阅读:《赢在说服力》(the 5 paths to persuasion)
作者:robert miller、gary williams,译者:庄安祺,时报文化出版
根据新的商业研究显示,要让重要决策人士同意你的建议,关键在于当时报告的方式,而非报告的内容。本书就是依据1,700位重要商业主管做出的研究。作者总结,每个决策者都可归类为5种类型:魅力型、思想家型、怀疑论者型、追随者型,或控制者型。只要抓到对方的类型,掌握决策者的喜好,采取对应的说服方式,就能让对方欣然同意。
说错一句话,杀伤力有多大?
东吴大学政治系教授刘必荣有天接到一通陌生人的来电:"刘先生,‘听说'您对国际事务‘略有研究',能否请您帮个忙......"原来,是他校一位学生要写作业,打探到他这位国内谈判学及国际关系研究专家。
"他犯了几个错误,"刘必荣笑着说,第1,如果是学生对老师,称呼"教授",会比先生、小姐来得妥切;其次,明明有求于人,却用"听说",代表对他的研究根本不熟;最后,讲到别人的专长,用"略有研究",更是不尊重。
"不好意思,我没什么研究耶!"刘必荣决定要给这位不做功课的学生一记软钉子吃,当场诙谐地幽了对方一默。
现在知道说话艺术的微妙了吧!
常常在关键时刻,我们因为不熟悉、太紧张或准备不足,说了不合时宜的话,小则失态,闹大的话,还可能丢掉即将成交的大案子,事后骂自己100次笨蛋,也于事无补。
说话之前,站在对方位置想
说话的学问很多,但通则就是,尊重对方,适时站在对方立场看事情,包括称谓上的尊重,和把发问的目的讲清楚,可以省去不必要的麻烦。
刘必荣举例,在口语中,某些职等可以自动向上升一级,遇到"副教授",口头上直接称"教授"就好,不必太拘泥;但如果是书信往来,对方的头衔就一字错不得。
发问时就把目的说清楚,也可省去愣头愣脑的对话。看到同事身上衣服漂亮,若贸然问:"哇~你这新衣服哪儿买的?"不熟的人可能会莫名其妙,不如把目的先讲清楚:"你这新衣服好漂亮喔,在哪买的?我也想去逛逛!"对方马上就明白你说话的目的。
其实,不同场合的说话技巧,还不胜枚举:
关键场合1:在电梯、计程车和大老板相遇
处在这种密闭的空间,尴尬的气氛下,仿佛流动的空气都要肃然起敬。
但是,国泰人寿公关室主任廖昶超就很懂得找话题。
"同办公室,光电脑桌面就可看出端倪,"他分析,多数人桌面背景不外乎两个:孩子照片和风景照。以小孩照片当桌面的主管最爱心肝宝贝,碰到他就多聊聊育儿经或教改的看法,对方也会兴致大发,不说上10分钟不会住口。
至于以风景照片为桌面的人,不是热爱旅行就是喜欢摄影,从这两方面切入,就天南地北聊不完了。
除此之外,留意办公室的摆设,这个人个性是有条不紊,还是随性一派,大概可以摸个7、8成。真的有欠观察,"聊时事"还是可以成为开场万用的法宝。
面对不熟的人,可以先谈谈自己,不要不停地以封闭式问句"你家住哪?怎么回家?"像审问犯人一样,让对方有太大心理压力。
关键场合2:公开场合,不问私事!
在人多的社交场合,例如吃饭、跟客户简报前的寒暄,对害怕临场说蠢话的人来说,也是一大考验。
例如有时在餐桌上谈政治,是票房毒药,但换了一批人,政治却成为搏感情、套交情,打开话匣子的好物。
但有个原则是共通的:公开场合别问私人问题,尤其是不熟的人。
宝侨家品客户业务发展部区域经理林厚志就曾遇见这种尴尬经验。有次在某个饭局里,一位同事问主管:"最近孩子怎么样?"气氛顿时降到冰点,因为这位女性主管不仅没有小孩,连婚都还没结。
贸然开口,容易踩到地雷,林厚志认为,在这种半生不熟的公开场合,"还是聊business最好!"不仅避免触犯禁忌,还能从同行pm中学到更多,视野和见识就要靠这样一点一滴累积起来。
但若真的不慎说错话,马上诚实道歉往往能得到谅解。一对一的沟通,有任何不了解,也要随时反应,普遍来说,主管对犯错的年轻人会多点包容,比起不懂却硬要装懂,更讨人喜欢。
关键场合3:主持大型活动先搞清楚,这是谁的场子
不少上班族都有被拱上台,充任大型活动主持人的经验,不管是尾牙或是k歌大赛,听起来都不是什么好差事,对于天生木讷口拙的人,更是苦不堪言。但事实上,这些表现机会可遇不可求,可让你练习快速掌握大场面,和拿捏公众面前说话的分寸。
如果问广播人吕如中,是个"会说话"的人吗?他会害羞地跟你摇摇头。但事实上,他不仅把节目经营得有声有色,还常常担任各大企业记者会主持人。
"他很用功,很会看场合说话,"万事达卡资深总监杨雅婷对这位长期合作伙伴,赞誉有加。
和吕如中有合作经验的公关公司都知道,他不只活动从不迟到,还会提早半个小时、甚至1个小时来到会场,一定在事前详读合作对象资料,连暖场功夫,都做得彻底。
这些小地方,就是他能够在每场大型活动完美演出的关键,吕如中说,一个好的主持人该随时将"今天是谁的场子?"这个问题放在心上,适时发话,但绝不喧宾夺主。
认清主持人的"陪衬"角色,包括说话不要过于冗长(观众是为了活动而来,不是为了看你的个人秀),双人搭档主持,最好协调出一个人负责带话、另一个配合演出,避免双方互抢风头。
台上自然最好,保持自我风格
主持人应该详尽记住每段流程,但不要硬背稿,或是为了消弭紧张,把底下的人都当成石头、西瓜,面部表情僵硬,不会有好表现。
"最重要的是,做你自己,"吕如中不因为人在主持台上,就改变说话方式,他也从来不在口袋里准备笑话用来充场面,"那不适合我,"他的特色是条理分明、反应快,而不是3句话就有1个笑点。同样,在台上的你,也该保有平日气质,端庄稳重或是幽默逗趣都是个人风范,不须勉强搞笑或装成熟。
3个tips,表达功力大增(刘必荣口述)
1.避免虚字:几个同事朋友一组,互相观察对方说话的样子,包括手势、表情,并抓出对方说话中的虚词,我们常无所觉地在谈话中插入"然后"、"这样子"、"就是说"等不必要的字句,都会影响专业表现。
2.练习说重点:看一篇新闻报导,然后花3分钟时间把重点转述给对方。看似简单,但没有受过训练的人多半会说得七零八落,这个练习能帮助你快速吸收资讯,提纲挈领且明晰地表达出来。
3.用双语口述:同样方式,改成看英文报纸,分别用中文和英文口述,久了之后,不只阅读速度变快,英文也溜得不得了,更重要的是,你已经建立起一套整理资讯、表达资讯的方法。
刘必荣推荐延伸阅读:《赢在说服力》(the 5 paths to persuasion)
作者:robert miller、gary williams,译者:庄安祺,时报文化出版
根据新的商业研究显示,要让重要决策人士同意你的建议,关键在于当时报告的方式,而非报告的内容。本书就是依据1,700位重要商业主管做出的研究。作者总结,每个决策者都可归类为5种类型:魅力型、思想家型、怀疑论者型、追随者型,或控制者型。只要抓到对方的类型,掌握决策者的喜好,采取对应的说服方式,就能让对方欣然同意。
严禁建立镜像网站.
--版权所有,任何形式转载需看中国授权许可。 本文短网址:
- 关键字搜索:
- 关键
看完这篇文章觉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