脂漏性皮肤炎 秋风起 它就来

秋风吹起,又是脂漏性皮肤炎的好发季节。临床发现,只要天气稍有变化,或是长假后第一个上班日,即有不少患者就医,以便为恼人的皮屑及红斑,寻求改善之道。

脂漏性皮肤炎是一种容易反覆发作的皮肤病,好发于18至40岁的成年人。发生的原因众多,包括神经系统和某些内分泌功能障碍,急性和慢性细菌感染,嗜酒、多吃脂肪和甜食、维生素B缺乏等,都可能造成皮脂分泌过盛的现象。

这类患者常发生在皮脂分泌过盛的脂漏区,如头皮、前额、眉弓、鼻唇沟、胡须部,并可自头皮开始,向下蔓延至颈部、腋下、前胸、背部及腹股沟等部位。

就传统中医而言,会出现脂漏性皮肤炎,是因内有血热、外感风邪,或肠胃积热、蕴于肌表所致。常因季节变换、就学及工作压力、睡眠不足、过度劳累及情绪紧张,免疫力下降,引发或导致病情加重。

在中医来看,此症有干性、湿性之分。干性是阴血不足,肌肤失养引起;湿性为风热燥邪蕴阻于肌肤所导致。依照中医学理,干性宜凉血润燥,湿性宜清热化湿,不能因此病以热症居多,就一味投予过于寒凉之药。

透过辨证论治,此症分两种类型,如皮肤干燥、脱屑且伴有搔痒、脱发、口干及排便干硬的现象,多属血燥体质。皮肤出现红斑糜烂、油腻性脱屑结痂,并并有大便稀软、拉肚子及腹胀等症状,则属湿热体质。诊断时,必须查明原因,才容易达到疗效。

临床上,治疗此症常以“脂溢汤”为主,再视个人状况,添加药物,如血燥体质者,可加当归、首乌、白芍、生地、丹皮,以增强祛风清热、养血润燥的力量;湿热体质者,可加白术、薏仁、茯苓、茵陈,以加强健脾利湿,清热止痒的作用。

另外,在皮肤局部涂抹“青黛膏”,或用“去屑汤”煮水洗头,也有改善病情的疗效,抑制表皮细胞过度增生。

治疗期间,患者生活作息应维持正常,并减少压力,不要太过劳累,保持身心稳定,及少用刺激性强的肥皂洗涤。

饮食方面应避免接触油腻及刺激性食物,多吃清凉的食物,如藕节、丝瓜、冬瓜、白萝卜、大白菜、绿豆、薏苡仁、梨、西瓜等。

本文留言

作者苏聪明相关文章


近期读者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