亭是中国历史上极为常见、特别富于诗意的一种传统建筑。我们在游览名山大川和名胜古迹时,时常与亭不期而遇,在游赏之余,我们还可以走进亭中,坐下来切身体味一番亭给我们带来的古典韵律之美。
且停且行
亭最初并不是指建筑,而是指一种行政建制。秦汉制度规定,十里一亭,十亭为一乡。《汉书•百官公卿表》上说:“大率十里一亭,亭有长。十亭一乡。” 其作用是管理治安、诉讼等事务。汉高祖刘邦就做过“泗水亭长”。另外,在边境上,还有一种“亭候”,是负责监视敌情的。我们现在耳熟能详的专指建筑的亭子 是后起之义,比如北宋欧阳修《醉翁亭记》中“有亭翼然于泉上者”中的亭。但是,亭子专指建筑究竟始于何时,已经无法确考。至少在东晋时,已经有这样的亭子出现,《世说新语•言语》记载:“过江诸 人,每至美日,辄相邀新亭,藉卉饮宴。”这里的“新亭”即是“亭子”的意思了。更为著名的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的那篇《兰亭集序》中提到的“兰亭”,亦此类也。
《园冶•屋宇》说:“《释名》云:‘亭者,停也。’所以停憩游行也。”意思是,亭的主要功用是供人停留、休息的。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这一主要功能又有很大的延伸,概括起来大体上有这样几种:游赏、休憩、宴集和送行。
先说游赏。无论是园林中的亭,还是建在山间、水上、路边的亭,地点虽不同,其供人游赏的作用则一。这一点,古人诗文中多有涉及。比如大诗人李白有 《游敬亭寄崔侍御》、《游谢氏山亭》等,杜甫有《登牛头山亭子》等。苏东坡在他的《放鹤亭记》一文中,对亭的游赏的功能有精彩的描写:“彭城之山,岗岭四 合,隐然如大环;独缺其西一面,而山人之亭,适当其缺。春夏之交,草木际天;秋冬雪月,千里一色。风雨晦明之间,俯仰百变。”而“休憩”是“亭”的本义。 无论驿路之亭,还是山水胜处之亭、园林之亭,人们在行路、游览之后需要在其中歇脚以恢复体力。
中国古代的文人们是喜欢雅集的,即所谓的“文期酒会。”有集会一般就会有酒宴,而在富于诗意的亭中举行宴集,是特别符合文人雅士们的审美趣味的。李白有 《宴陶家亭子》诗,杜甫也有《陪李北海宴历下亭》诗等,从题目上我们就可以看出诗人们是在亭中举行的宴集。这样的传统一直延续下来,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北 京的一些诗人名士,就经常在陶然亭雅集,成为一时胜事。
在一般人心目中,在亭中送别亲戚友朋则更为常见。李白诗《劳劳亭》首句便是:“天下伤心处,劳劳送客亭。”李白词《菩萨蛮》有句云: “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弘一法师李叔同曾写有一首题为《送别》的歌词,其第一句:“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也强调了亭这个特别的送客的处 所。甚至,“长亭”已经成了国人心中的一个专门代指送别的符号,可见其深入人心的程度。
此外,亭还可以供人住宿,例如晚唐大诗人李商隐有诗《宿骆氏亭寄崔雍崔衮》、苏东坡有诗《迁居临皋亭》等。明末清初大学者、大思想家顾炎武在《日知录》里就推测,这样的亭应该是有墙的。不过,这样的亭就不是单纯指亭子了。
名亭与名人
天下名亭多矣,如北京北海五龙亭、紫禁城井亭,承德避暑山庄的冷香亭、南山积雪亭,济南大名湖的历下亭,苏州的沧浪亭,浙江绍兴的兰亭、风雨亭,成都杜甫草堂的一览亭,湖南岳麓山的爱晚亭等等。这些名亭就像一颗颗耀眼的明珠,散落在祖国大地上。
绝大多数名亭都有一个非常美好的名字。这些不同凡响的名字。反过来又为本已很有名的亭子增添了光彩。这些名亭的名字大体上可分为四种“风格”。一是 对亭周围景物的高度概括或写实。比如苏州拙政园的四面荷风亭、塔影亭。苏州虎丘的三泉亭,避暑山庄的北枕双峰亭、曲水荷香亭等。二是亭名表达了亭的建造者 或主人的情趣、志向等。比如沧浪亭,取《楚辞》中“沧浪之水清兮,可以灌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之意。湖南岳麓山的爱晚亭,则取自晚唐大诗人杜 牧的名句:“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山西晋祠的不系亭。取《庄子》中“饱食而邀游,泛若不系之舟”之意。三是亭名的风格是写意式的,它们用抽 象的字眼表现某种意境。比如北京颐和园的知春亭,山西晋祠的真趣亭,北京北海的意远亭,等等。四是亭名中隐含着一段历史掌故。比如,浙江诸暨浦阳江边堤岸 上有一座浣溪亭,亭中有一对联云:“浣纱存古迹,救国出真人。”一望而知是纪念春秋时越国大美人西施的。
名亭往往与名人联系在一起,二者互相辉映、彼此成就,常常亭以人显,人亦以亭而声名更远。比如虎丘的孙武子亭,就是为了纪念春秋时著名军事家孙武而建造 的。张爱萍将军曾为之题词日:“孙子兵法,克敌制胜;娇娘习武,佳话流传。”这个题词中“娇娘习武”一句,指孙武当年操练吴王妃嫔的历史典故。武昌有一个 搁笔亭,这个亭与大诗人李白有关。相传,崔颢做《黄鹤楼》诗,李白后至,读了崔作后说: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乃搁笔而去。这是一个非常著名的 典故。后来清代大戏剧家孔尚任游武昌黄鹤楼,有感于此,就将附近一无名小亭命名为“搁笔亭”,以纪念这一文坛佳话。至于王羲之与兰亭的因缘,就更是妇孺皆知的了。
亭与中国人的生活观念
与其他传统建筑相比,亭的最大不同之处就是“虚”。亭不依赖墙,只靠亭柱的支撑(也有少数依墙而建的半亭),此种自由独立的审美特点,中空不倚的视 觉效果,最大程度地体现了“空”与“无”的作用,与老子“当其无,有室之用”的思想相符。以老子为代表的道家哲学追求清静无为.即要尽量涤除尘世的搅扰烦 恼,向大自然无限地贴近,而亭的建造地点和所用材料的随意灵活、用料简省、形式多变,同样体现了道家的精神特质。不论是皇家园林中富丽堂皇的亭,还是私家 园林中和山问、水上、路边的亭,其基本的建筑风格都是简与虚,而后者更代表了一种民间的、率性的、清简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另外,亭的本义是 “停”,其基本功能是停顿、休息,此外还有游赏与宴集,这些功能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慢与闲。北宋词人晏殊有一首《浣溪沙》词,中有一句:“一曲新词酒一 杯,去年天气旧亭台。”中国传统文人士大夫的生活就是如晏殊词中所写,悠哉游哉,诗酒唱和,一天当一年过。晏殊词中所出现的亭,很具有象征意味,很好地说 明了古代中国人的生活状态和生活观念。他们在亭中停住,可以为了写一首诗,举行一场宴会,游赏一段风景而流连终日。亭,即停也。时间也在亭中停了下来。因 此,可以说亭代表了古代中国人的一种特殊的时间观念、生活观念。
总之,亭是我国一种司空见惯的建筑,它在传统中国人的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与中国的历史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即便今天,虽然亭在社会生活中的实际功用已经基本丧失,但它们的美丽身影依然没有淡出我们的视野,在山水的胜处,在古典园林的深处,静静地散发着独有的魅力。 来源:
且停且行
亭最初并不是指建筑,而是指一种行政建制。秦汉制度规定,十里一亭,十亭为一乡。《汉书•百官公卿表》上说:“大率十里一亭,亭有长。十亭一乡。” 其作用是管理治安、诉讼等事务。汉高祖刘邦就做过“泗水亭长”。另外,在边境上,还有一种“亭候”,是负责监视敌情的。我们现在耳熟能详的专指建筑的亭子 是后起之义,比如北宋欧阳修《醉翁亭记》中“有亭翼然于泉上者”中的亭。但是,亭子专指建筑究竟始于何时,已经无法确考。至少在东晋时,已经有这样的亭子出现,《世说新语•言语》记载:“过江诸 人,每至美日,辄相邀新亭,藉卉饮宴。”这里的“新亭”即是“亭子”的意思了。更为著名的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的那篇《兰亭集序》中提到的“兰亭”,亦此类也。
《园冶•屋宇》说:“《释名》云:‘亭者,停也。’所以停憩游行也。”意思是,亭的主要功用是供人停留、休息的。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这一主要功能又有很大的延伸,概括起来大体上有这样几种:游赏、休憩、宴集和送行。
先说游赏。无论是园林中的亭,还是建在山间、水上、路边的亭,地点虽不同,其供人游赏的作用则一。这一点,古人诗文中多有涉及。比如大诗人李白有 《游敬亭寄崔侍御》、《游谢氏山亭》等,杜甫有《登牛头山亭子》等。苏东坡在他的《放鹤亭记》一文中,对亭的游赏的功能有精彩的描写:“彭城之山,岗岭四 合,隐然如大环;独缺其西一面,而山人之亭,适当其缺。春夏之交,草木际天;秋冬雪月,千里一色。风雨晦明之间,俯仰百变。”而“休憩”是“亭”的本义。 无论驿路之亭,还是山水胜处之亭、园林之亭,人们在行路、游览之后需要在其中歇脚以恢复体力。
中国古代的文人们是喜欢雅集的,即所谓的“文期酒会。”有集会一般就会有酒宴,而在富于诗意的亭中举行宴集,是特别符合文人雅士们的审美趣味的。李白有 《宴陶家亭子》诗,杜甫也有《陪李北海宴历下亭》诗等,从题目上我们就可以看出诗人们是在亭中举行的宴集。这样的传统一直延续下来,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北 京的一些诗人名士,就经常在陶然亭雅集,成为一时胜事。
在一般人心目中,在亭中送别亲戚友朋则更为常见。李白诗《劳劳亭》首句便是:“天下伤心处,劳劳送客亭。”李白词《菩萨蛮》有句云: “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弘一法师李叔同曾写有一首题为《送别》的歌词,其第一句:“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也强调了亭这个特别的送客的处 所。甚至,“长亭”已经成了国人心中的一个专门代指送别的符号,可见其深入人心的程度。
此外,亭还可以供人住宿,例如晚唐大诗人李商隐有诗《宿骆氏亭寄崔雍崔衮》、苏东坡有诗《迁居临皋亭》等。明末清初大学者、大思想家顾炎武在《日知录》里就推测,这样的亭应该是有墙的。不过,这样的亭就不是单纯指亭子了。
名亭与名人
天下名亭多矣,如北京北海五龙亭、紫禁城井亭,承德避暑山庄的冷香亭、南山积雪亭,济南大名湖的历下亭,苏州的沧浪亭,浙江绍兴的兰亭、风雨亭,成都杜甫草堂的一览亭,湖南岳麓山的爱晚亭等等。这些名亭就像一颗颗耀眼的明珠,散落在祖国大地上。
绝大多数名亭都有一个非常美好的名字。这些不同凡响的名字。反过来又为本已很有名的亭子增添了光彩。这些名亭的名字大体上可分为四种“风格”。一是 对亭周围景物的高度概括或写实。比如苏州拙政园的四面荷风亭、塔影亭。苏州虎丘的三泉亭,避暑山庄的北枕双峰亭、曲水荷香亭等。二是亭名表达了亭的建造者 或主人的情趣、志向等。比如沧浪亭,取《楚辞》中“沧浪之水清兮,可以灌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之意。湖南岳麓山的爱晚亭,则取自晚唐大诗人杜 牧的名句:“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山西晋祠的不系亭。取《庄子》中“饱食而邀游,泛若不系之舟”之意。三是亭名的风格是写意式的,它们用抽 象的字眼表现某种意境。比如北京颐和园的知春亭,山西晋祠的真趣亭,北京北海的意远亭,等等。四是亭名中隐含着一段历史掌故。比如,浙江诸暨浦阳江边堤岸 上有一座浣溪亭,亭中有一对联云:“浣纱存古迹,救国出真人。”一望而知是纪念春秋时越国大美人西施的。
名亭往往与名人联系在一起,二者互相辉映、彼此成就,常常亭以人显,人亦以亭而声名更远。比如虎丘的孙武子亭,就是为了纪念春秋时著名军事家孙武而建造 的。张爱萍将军曾为之题词日:“孙子兵法,克敌制胜;娇娘习武,佳话流传。”这个题词中“娇娘习武”一句,指孙武当年操练吴王妃嫔的历史典故。武昌有一个 搁笔亭,这个亭与大诗人李白有关。相传,崔颢做《黄鹤楼》诗,李白后至,读了崔作后说: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乃搁笔而去。这是一个非常著名的 典故。后来清代大戏剧家孔尚任游武昌黄鹤楼,有感于此,就将附近一无名小亭命名为“搁笔亭”,以纪念这一文坛佳话。至于王羲之与兰亭的因缘,就更是妇孺皆知的了。
亭与中国人的生活观念
与其他传统建筑相比,亭的最大不同之处就是“虚”。亭不依赖墙,只靠亭柱的支撑(也有少数依墙而建的半亭),此种自由独立的审美特点,中空不倚的视 觉效果,最大程度地体现了“空”与“无”的作用,与老子“当其无,有室之用”的思想相符。以老子为代表的道家哲学追求清静无为.即要尽量涤除尘世的搅扰烦 恼,向大自然无限地贴近,而亭的建造地点和所用材料的随意灵活、用料简省、形式多变,同样体现了道家的精神特质。不论是皇家园林中富丽堂皇的亭,还是私家 园林中和山问、水上、路边的亭,其基本的建筑风格都是简与虚,而后者更代表了一种民间的、率性的、清简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另外,亭的本义是 “停”,其基本功能是停顿、休息,此外还有游赏与宴集,这些功能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慢与闲。北宋词人晏殊有一首《浣溪沙》词,中有一句:“一曲新词酒一 杯,去年天气旧亭台。”中国传统文人士大夫的生活就是如晏殊词中所写,悠哉游哉,诗酒唱和,一天当一年过。晏殊词中所出现的亭,很具有象征意味,很好地说 明了古代中国人的生活状态和生活观念。他们在亭中停住,可以为了写一首诗,举行一场宴会,游赏一段风景而流连终日。亭,即停也。时间也在亭中停了下来。因 此,可以说亭代表了古代中国人的一种特殊的时间观念、生活观念。
总之,亭是我国一种司空见惯的建筑,它在传统中国人的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与中国的历史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即便今天,虽然亭在社会生活中的实际功用已经基本丧失,但它们的美丽身影依然没有淡出我们的视野,在山水的胜处,在古典园林的深处,静静地散发着独有的魅力。 来源:
- 关键字搜索:
- 长亭
看完这篇文章觉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