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

中国古代海洋贸易史

 2007-04-23 01:20 桌面版 正體 打赏 0
中国的海洋贸易最早可以追溯到汉代,早在东汉时期,中国就开辟了经云南西部到缅甸出海和从广东经南海到印度、斯里兰卡的两条海上航道。但由于中印双方贸易的需求不大,且当时中国南方经济尚未发展起来,该航线的贸易作用并不大。

在唐代之前,中国与西方国家的交流、贸易基本上都是通过陆上的丝绸之路进行的。而到了唐代,随着阿拉伯人开辟了从西亚到中国南方的航线后,东方与西方的海上贸易蓬勃兴起。从此之后中国与西方的贸易,从陆上向海上转移,陆上丝绸之路退出了历史的舞台。本文主要讨论此后的中国海外贸易的发展。

一、唐代至元代的海洋贸易
中世纪,西亚的阿拉伯人创建了阿拉伯帝国(632年—1258年)。由于阿拉伯帝国所处的地理位置(东方文明与西方文明之间),以及阿拉伯人崇尚经商的习俗。阿拉伯商人在中国与西方的贸易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公元10世纪,阿拉伯商人苏莱曼(Suleiman)与航海家伊本•瓦哈比(ibn Wahab)的商船由巴士拉(Basra)与希拉(Siraf)经海路驶进中国的广州港。通过该条航线,大量阿拉伯商人到东南亚和中国经商,该航线上海运的逐渐兴起,并替代了陆上的丝绸之路,成为了东西方贸易的新通道。 这条航线也被称为海上丝绸之路。到了宋代, 陶瓷成为另一个主要的贸易商品, 陶瓷的贸易量甚至超过了丝绸。所以, 这条航线又被称为海上丝瓷之路。
 
唐朝曾在广州设官职市舶使,主理海外贸易,接待来到中国经商的波斯人和大食人(阿拉伯人)。到了南北朝,中国经济中心南移, 南方经济兴起带动了海外贸易的发展。到宋朝时,中国的海外贸易已经十分繁荣。为加强对日益扩大的海上贸易的管理,宋朝不仅把前朝主管官吏市舶使扩大为主管机构市舶司,而且还把市舶司的设置从广州一地,扩大到杭州、明州、泉州和密州等港口,并在秀州、温州和江阴等地设市舶务。繁荣的海外贸易也给宋朝带来了巨大的财政收入,据记载,南宋初年收入最多的泉州市舶司每年可得200万贯左右,约占南宋每年财政总收入的5%。由此可见当时海外贸易的繁荣程度。

在这段时期,中国海外贸易出口的主要商品有:丝绸,陶瓷,纸张,和其它手工业产品。而中国进口的商品主要是香料等奢侈品。

二、元末到明代中期的海外贸易
1258 元,曾是“海上丝绸之路”劲旅阿拉伯帝国(阿拔斯王朝)灭完,从此阿拉伯人在这条航线上退却,这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国的海外贸易。当同时,阿拉伯人的退却也为中国人在海外贸易中发挥更大作用创建了条件。因此在元初,中国的海外贸易仍然保持相当繁荣的局面。14世纪,西亚的奥斯曼帝国兴起,由于奥斯曼帝国的扩张,战事不断,打断了东西方之间的贸易,使得东西方的交通不时受阻。并且奥斯曼帝国实行向过境商人征高额税收的政策。受此影响, 全球的海洋贸易走向衰落。元末开始,倭寇扰边,在中国沿海大肆打劫。这也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国的海外贸易。

也有些人认为这段时期的中国对外贸易的衰弱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明太祖的禁海政策。这个观点是不大正确的。因为分析明朝初期和中期的海禁政策,可以发现,这个海禁政策仅在洪武年间和嘉靖年间(嘉靖二年五月明朝实行海禁)的实行过,而大部分时间,中国的海禁是十分松弛的。而且在元末明初,整个世界的海外贸易已经处于低潮。这时的中国的海外贸易衰落是受整个世界环境的影响。

在这段时期,由于皇宫和中国官僚阶层对东南亚的香料等奢侈品的需求,一种由官方主导的与海外各国的朝贡贸易逐渐兴起。朝贡贸易就是通过两国官方使节的往返,以礼物赠答进行交换的贸易方式。明初的郑和下西洋更是把中国与海外国家的这种朝贡贸易,推向了高潮。朝贡贸易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民间海外贸易衰落带来的损失。

三、明朝中后期的海外贸易
明代中国仍然是世界上经济最发达的国家之一。明代工商业较之以前有了长足的发展。当时的中国手工业品生产在世界上仍居于领先地位,在国际市场享有声誉,具有很强的竞争能力。

16 世纪,西方殖民者开拓了从西方到东方的航线,东方与西方的联系再次接通。嘉靖末期中国东南沿海倭寇基本平定,隆庆元年(1567),福建巡抚涂泽民请开海禁,实施「船引」制度,准许居民至东、西洋贸易,明王朝接受此请求,从此中国的海洋贸易再次进入了一个繁荣的时期。明朝商人与欧洲商人在太平洋地区的贸易活动,为17世纪欧洲资本主义的兴起,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所以,“隆庆开关”是明代继郑和下西洋之后对外关系中又一重大事件,标志着明朝的对外交往从官府层面转向民间层面。

此时中国的朝贡贸易已经衰落,民间贸易快速兴起,其繁荣程度甚至超过了宋代。据记载,当时世界三分之一的白银流入了中国。 明末对外贸易的蓬勃发展,不仅给东南沿海商人带来巨大的财富,同时也极大的促进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此时海外贸易的范围较之宋代也有了大范围的扩展,可以归结为三条航线:
1.  以马尼拉为中转站,向美洲各地的贸易。
2.  以马六甲为中转站,向欧洲各地的贸易。
3.  与日本的贸易
而当时进出口的产品,也较以前更为丰富。据不完全统计明代的出口商品有236种,包括手工业品127种、矿产品、水产品、农副产品、动物和肉制品、干鲜果品、文化用品和中草药品等八大类。其中以纺织品,陶瓷,糖类为主要。
当时普遍的说法是,“从智利到巴拿马,随处可见质优价廉的中国丝绸。”“他们的丝织品质地优良,所要的价钱只是我们所要价钱的三分之一,他们很容易与我们竞争。”这点足以说明当时中国仍然是世界上最发达的国家,其手工业生产水平仍居世界领先水平。

四、清朝(鸦片战争前)的海外贸易
清朝建立伊始,清政府为了禁止和截断东南沿海的反清势力与据守台湾的郑成功部的联系,以巩固新皇朝的统治,曾于顺治十二年(1655)、十三年、康熙元年 (l662)、五年(l666)、十四年(1675)五次颁布禁海令;并于顺治十七年(1660)、康熙元年(1622)、十七年(1678)三次颁布 “迁海令”,禁止人民出海贸易,彻底的中止了明末以来海外贸易繁荣的局面。

1683年清朝攻占台湾后,康熙接受东南沿海官员请求,停止了清初的海禁政策。但是康熙的开海禁是很有限制的,其中最大的限制就是不许与西方贸易。康熙曾口谕大臣们:“除东洋外不许与他国贸易”,并说:“海外如西洋等国,千百年后中国恐受其累,此朕逆料之言” 。而且此时日本的德川幕府为了防止中国产品对日本的冲击,对与清朝的贸易采用严格的限制。因此,此时的海外贸易与明末相比,已经大为衰弱。

到了乾隆以后,清朝开始实行全面的闭关锁国政策,一开始是四口通商,到后来只有广州开放对外通商,且由十三行垄断其进出贸易。清朝的这种对外贸易政策严重的阻碍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此时,中国的手工业产品在世界上已经没有竞争力了,中国出口到外国的主要货物是茶叶和农产品。清朝初期和中期是中国海外贸易的一个低谷。

五、总结
唐朝中叶, 中国海外贸易开始兴起;宋代,阿拉伯人大量来到东南亚和中国经商,中国到阿拉伯的这条航线成为世界上最繁忙的航线,中国的海外贸易到了一个繁荣阶段。元朝中后期,随着阿拉伯人的退却和奥斯曼帝国的兴起,东西方的贸易逐渐中止,中国的海外贸易开始走向衰落。明朝中后期,西方列强开辟了到东方的新航线,随后占领东南亚,中西方的海外贸易再次兴起,隆庆元年,明政府开海禁,中国的海外贸易再次达到繁荣阶段。清朝,由于清政府的闭关锁国政策和中国生产力的落后,中国的海外贸易再次陷入低谷。
--版权所有,任何形式转载需看中国授权许可。 严禁建立镜像网站.
本文短网址:


【诚征荣誉会员】溪流能够汇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爱。我们向全球华人诚意征集万名荣誉会员:每位荣誉会员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订阅费用,成为《看中国》网站的荣誉会员,就可以助力我们突破审查与封锁,向至少10000位中国大陆同胞奉上独立真实的关键资讯,在危难时刻向他们发出预警,救他们于大瘟疫与其它社会危难之中。

分享到:

看完这篇文章觉得

评论

畅所欲言,各抒己见,理性交流,拒绝谩骂。

留言分页:
分页:


Top
x
我们和我们的合作伙伴在我们的网站上使用Cookie等技术来个性化内容和广告并分析我们的流量。点击下方同意在网络上使用此技术。您要使用我们网站服务就需要接受此条款。 详细隐私条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