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海洋貿易最早可以追溯到漢代,早在東漢時期,中國就開闢了經雲南西部到緬甸出海和從廣東經南海到印度、斯里蘭卡的兩條海上航道。但由於中印雙方貿易的需求不大,且當時中國南方經濟尚未發展起來,該航線的貿易作用並不大。
在唐代之前,中國與西方國家的交流、貿易基本上都是通過陸上的絲綢之路進行的。而到了唐代,隨著阿拉伯人開闢了從西亞到中國南方的航線後,東方與西方的海上貿易蓬勃興起。從此之後中國與西方的貿易,從陸上向海上轉移,陸上絲綢之路退出了歷史的舞臺。本文主要討論此後的中國海外貿易的發展。
一、唐代至元代的海洋貿易
中世紀,西亞的阿拉伯人創建了阿拉伯帝國(632年—1258年)。由於阿拉伯帝國所處的地理位置(東方文明與西方文明之間),以及阿拉伯人崇尚經商的習俗。阿拉伯商人在中國與西方的貿易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公元10世紀,阿拉伯商人蘇萊曼(Suleiman)與航海家伊本•瓦哈比(ibn Wahab)的商船由巴士拉(Basra)與希拉(Siraf)經海路駛進中國的廣州港。通過該條航線,大量阿拉伯商人到東南亞和中國經商,該航線上海運的逐漸興起,並替代了陸上的絲綢之路,成為了東西方貿易的新通道。 這條航線也被稱為海上絲綢之路。到了宋代, 陶瓷成為另一個主要的貿易商品, 陶瓷的貿易量甚至超過了絲綢。所以, 這條航線又被稱為海上絲瓷之路。
唐朝曾在廣州設官職市舶使,主理海外貿易,接待來到中國經商的波斯人和大食人(阿拉伯人)。到了南北朝,中國經濟中心南移, 南方經濟興起帶動了海外貿易的發展。到宋朝時,中國的海外貿易已經十分繁榮。為加強對日益擴大的海上貿易的管理,宋朝不僅把前朝主管官吏市舶使擴大為主管機構市舶司,而且還把市舶司的設置從廣州一地,擴大到杭州、明州、泉州和密州等港口,並在秀州、溫州和江陰等地設市舶務。繁榮的海外貿易也給宋朝帶來了巨大的財政收入,據記載,南宋初年收入最多的泉州市舶司每年可得200萬貫左右,約佔南宋每年財政總收入的5%。由此可見當時海外貿易的繁榮程度。
在這段時期,中國海外貿易出口的主要商品有:絲綢,陶瓷,紙張,和其它手工業產品。而中國進口的商品主要是香料等奢侈品。
二、元末到明代中期的海外貿易
1258 元,曾是「海上絲綢之路」勁旅阿拉伯帝國(阿拔斯王朝)滅完,從此阿拉伯人在這條航線上退卻,這一定程度上影響了中國的海外貿易。當同時,阿拉伯人的退卻也為中國人在海外貿易中發揮更大作用創建了條件。因此在元初,中國的海外貿易仍然保持相當繁榮的局面。14世紀,西亞的奧斯曼帝國興起,由於奧斯曼帝國的擴張,戰事不斷,打斷了東西方之間的貿易,使得東西方的交通不時受阻。並且奧斯曼帝國實行向過境商人征高額稅收的政策。受此影響, 全球的海洋貿易走向衰落。元末開始,倭寇擾邊,在中國沿海大肆打劫。這也一定程度上影響了中國的海外貿易。
也有些人認為這段時期的中國對外貿易的衰弱的一個重要原因是明太祖的禁海政策。這個觀點是不大正確的。因為分析明朝初期和中期的海禁政策,可以發現,這個海禁政策僅在洪武年間和嘉靖年間(嘉靖二年五月明朝實行海禁)的實行過,而大部分時間,中國的海禁是十分鬆弛的。而且在元末明初,整個世界的海外貿易已經處於低潮。這時的中國的海外貿易衰落是受整個世界環境的影響。
在這段時期,由於皇宮和中國官僚階層對東南亞的香料等奢侈品的需求,一種由官方主導的與海外各國的朝貢貿易逐漸興起。朝貢貿易就是通過兩國官方使節的往返,以禮物贈答進行交換的貿易方式。明初的鄭和下西洋更是把中國與海外國家的這種朝貢貿易,推向了高潮。朝貢貿易在一定程度上彌補了民間海外貿易衰落帶來的損失。
三、明朝中後期的海外貿易
明代中國仍然是世界上經濟最發達的國家之一。明代工商業較之以前有了長足的發展。當時的中國手工業品生產在世界上仍居於領先地位,在國際市場享有聲譽,具有很強的競爭能力。
16 世紀,西方殖民者開拓了從西方到東方的航線,東方與西方的聯繫再次接通。嘉靖末期中國東南沿海倭寇基本平定,隆慶元年(1567),福建巡撫塗澤民請開海禁,實施「船引」制度,准許居民至東、西洋貿易,明王朝接受此請求,從此中國的海洋貿易再次進入了一個繁榮的時期。明朝商人與歐洲商人在太平洋地區的貿易活動,為17世紀歐洲資本主義的興起,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所以,「隆慶開關」是明代繼鄭和下西洋之後對外關係中又一重大事件,標誌著明朝的對外交往從官府層面轉向民間層面。
此時中國的朝貢貿易已經衰落,民間貿易快速興起,其繁榮程度甚至超過了宋代。據記載,當時世界三分之一的白銀流入了中國。 明末對外貿易的蓬勃發展,不僅給東南沿海商人帶來巨大的財富,同時也極大的促進了中國資本主義的發展。
此時海外貿易的範圍較之宋代也有了大範圍的擴展,可以歸結為三條航線:
1. 以馬尼拉為中轉站,向美洲各地的貿易。
2. 以馬六甲為中轉站,向歐洲各地的貿易。
3. 與日本的貿易
而當時進出口的產品,也較以前更為豐富。據不完全統計明代的出口商品有236種,包括手工業品127種、礦產品、水產品、農副產品、動物和肉製品、干鮮果品、文化用品和中草藥品等八大類。其中以紡織品,陶瓷,糖類為主要。
當時普遍的說法是,「從智利到巴拿馬,隨處可見質優價廉的中國絲綢。」「他們的絲織品質地優良,所要的價錢只是我們所要價錢的三分之一,他們很容易與我們競爭。」這點足以說明當時中國仍然是世界上最發達的國家,其手工業生產水平仍居世界領先水平。
四、清朝(鴉片戰爭前)的海外貿易
清朝建立伊始,清政府為了禁止和截斷東南沿海的反清勢力與據守臺灣的鄭成功部的聯繫,以鞏固新皇朝的統治,曾於順治十二年(1655)、十三年、康熙元年 (l662)、五年(l666)、十四年(1675)五次頒布禁海令;並於順治十七年(1660)、康熙元年(1622)、十七年(1678)三次頒布 「遷海令」,禁止人民出海貿易,徹底的中止了明末以來海外貿易繁榮的局面。
1683年清朝攻佔臺灣後,康熙接受東南沿海官員請求,停止了清初的海禁政策。但是康熙的開海禁是很有限制的,其中最大的限制就是不許與西方貿易。康熙曾口諭大臣們:「除東洋外不許與他國貿易」,並說:「海外如西洋等國,千百年後中國恐受其累,此朕逆料之言」 。而且此時日本的德川幕府為了防止中國產品對日本的衝擊,對與清朝的貿易採用嚴格的限制。因此,此時的海外貿易與明末相比,已經大為衰弱。
到了乾隆以後,清朝開始實行全面的閉關鎖國政策,一開始是四口通商,到後來只有廣州開放對外通商,且由十三行壟斷其進出貿易。清朝的這種對外貿易政策嚴重的阻礙了中國資本主義的發展。此時,中國的手工業產品在世界上已經沒有競爭力了,中國出口到外國的主要貨物是茶葉和農產品。清朝初期和中期是中國海外貿易的一個低谷。
五、總結
唐朝中葉, 中國海外貿易開始興起;宋代,阿拉伯人大量來到東南亞和中國經商,中國到阿拉伯的這條航線成為世界上最繁忙的航線,中國的海外貿易到了一個繁榮階段。元朝中後期,隨著阿拉伯人的退卻和奧斯曼帝國的興起,東西方的貿易逐漸中止,中國的海外貿易開始走向衰落。明朝中後期,西方列強開闢了到東方的新航線,隨後佔領東南亞,中西方的海外貿易再次興起,隆慶元年,明政府開海禁,中國的海外貿易再次達到繁榮階段。清朝,由於清政府的閉關鎖國政策和中國生產力的落後,中國的海外貿易再次陷入低谷。
- 關鍵字搜索:
- 中國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