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高等教育历史悠久,最古老的海德堡大学成立于一三六八年。十九世纪,按照“洪堡精神”成立的德国大学更是以其教学与科研统一及学术自由等特点被奉为欧美各国高校发展的楷模。在经历了法西斯统治时期的劫难后,德国高等教育在二战后得到恢复和进一步发展
据最近的数字,全德共有高校344所,其中综合大学92所、师范学院6所、神学院16所、艺术学院46所、应用技术专业学院152所、行政管理学院31所、综合大学1所。目前在校生约180万,德国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数占人口的9%左右,约占就业人口14%。高等学校绝大多数由国家举办, 但国家也鼓励私人和民间组织办高等教育,民办高校达75所。
德国大学人满为患
德国高等教育主要有进行学术教育和工程教育的综合大学(Universtat)以及实施应用技术教育(即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高等专科大学(Fachhochschule)和少量的职业学院。文科学位一般为Magister硕士学位,理科为Diplom硕士学位。两者的最大区别为文科硕士课程要选一门主科,两门次科,或是两门主科。理科硕士课程只有一门主科。
德国没有全国或全州的高校入学考试,13年制或相当13年制完全中学的毕业生,在其中学毕业的同时即获得普通大学入学资格。按各州达成的协议,高校有义务接受所有取得这一资格的年轻人上大学。目前有三分之一的适龄青年上大学,每年新生约25万人。
一般来说,新生可以自由选择所学专业,但随着入学人数的逐年增加,不少专业已人满为患,导致某些专业不得不实行入学名额限制,这主要涉及医学、法学和心理学等热门专业。设在多特蒙特的“学习位置分配中心”负责在全德范围内分配上述专业的新生名额。
4万中国学子留学德国
目前有4万中国人在德国学习。专业分布相当集中,大约四分之一的中国学生学习企业管理学,即德语简称BWL,四分之一学习机械,四分之一学习经济工程学,剩下的四分之一是其它如建筑、环保、电子、计算机、德语等等。开设企业管理学课程最好的大学是曼海姆大学,这里有152名中国学生,其中81人选择企业管理专业。
一般到德国学习时间为5年到6年左右。在德国的中国留学生要完成学业,45%以上需要6年以上的时间。
来德国的中国学生60%左右都是国内大学在读生,来到德国必须重新读起,幸运的可以免去几门功课;20%左右为国内大学毕业生,在德国读可以免掉Vordiplom,即前二年的课。但绝大部分人都觉得免课并不是什么好事情,主要因为语言的关系,很多术语不懂,还是从头读起比较扎实。也有高中毕业过来的,这种情况必须先读一年预科。所谓预科就是重新温习中学的语文,数学,地理,化学。
也有少数人在国内拿到学士或硕士学位,有2到4年工作经验才过来的。这类人倾向于读学期较短的学士、硕士,或是博士。
留学免费是最大的诱惑
“来德国读书到底对不对”,一直属于争议较大的话题。很多人之所以选择德国,最大的因素是因为这里的大学免学费,一般只收每学期50欧元到100欧元左右。而英国学府一年学费平均7,000欧元。
对于大多数中国普通家庭来说,选择德国是比较切合实际的。虽然如此,仅仅依靠家庭的资助还是不够的,许多中国学生必须通过打工来贴补生活费支出。
德国生活费每月平均需要400到500欧元:租金一般为200欧元左右,伙食100欧元,还有其它的是交通费和电话费等。一半的中国学生在假期和上学期间都要打工,主要是在饭店当服务生、清洁、工厂流水线,幸运的话可以在学校里当助理。
法兰克福火车站的麦当劳到了星期六星期天,几乎全是中国留学生当服务员。一到放暑假,大群的中国学生蜂拥到德国的工业大城如斯图加特或慕尼黑打工,就像国内的民工潮。打上三个月左右就基本上可以解决一年的生活费了。
当然,除了经济方面的原因,德国大学的严谨和高质也是中国学生选择德国的另外一个主要因素。
磨练意志拼文凭
但留学德国也有不少让人担忧的。首先是语言,德语是一门难度相当大的语言。每个要来德国留学的学生,一般必须有800学时的德语,也就是说需要在国内学习一年左右。而进入大学前必须通过DSH德语考试,相当于英语的托福。
粗略估计,光是德语这一关就要花平均一年到两年的时间。还未算上上大学后的学习德语的时间了。德国不同于英美澳,德语的使用范围较小,大多数海外的德国企业对德语并没有严格的要求,反而是流利的英语却是必不可少的。但来德国的中国学生的英语普遍不是很好,过了几年更是忘得差不多了。
其次,德国的学制看来是发达国家中最长的,英国的硕士只需要一年就毕业,眨眨眼就行。德国的毕业生平均年龄是27岁左右。
德国人做事非常严谨,追求完美,这一点在大学求学上也得到了体现。想混个学位是不可能的。考试难度大,到了考试期间中国学生每天都要学习平均8个小时。上课是没有教材的,基本上依靠平时的听讲和笔记,更重要的是理解。
乐观的留学生占多数
由于学制很长,学习生活很辛苦,加上生活习惯的差异,不少留学生对到德国留学持负面看法,但更多的是肯定并相互鼓励。有调查说,中国留德学生中35%比较乐观,只有将近20%的人表示后悔,让我们来看看他们是怎样说的(以下资料摘自德国一个中文网站):
……后悔啊,用在德国大学读书的时间,在国内,读博士都读完了。时间都在这浪费了。看看国内的同龄人,人家已经奋斗出结果了,我们还要继续经历下一个过程——找工作。还有一个问题,真到了毕业那天,自己的文凭还值钱吗?
……感觉很迷茫,漫漫书山路,看不到尽头,留在德国,发展机会太少;回国,又要面对“海待”的可能和与国内的脱轨问题,迷茫……
以上的想法是比较消极的,但更多的是比较乐观的看法:
……来德国岂是一个悔和不悔二字能定论的!路是自己选的,悔也好,不悔也罢,都要继续走下去, Diplom(理科硕士)终究是不能拿金钱衡量的,已经付出了这么多,几年都走下来了,如今学有所成,还有什么能难倒的?
……不后悔,一点也不。本来在国内本科都是瞎混的,正好有个机会认认真真读书一回。有那么多特别的人生体验,总比一辈子待在国内好。就算在国内,也一样有其它的痛苦和无奈。选择了,就要乐观而坚强地走下去。
……不后悔!在国内被死板的教育制度折磨得呆滞了,在这里读大学以后又唤起了我强烈的求知欲,但是出国前一定要认清自己的语言能力与学习潜力,更要做好孤独的准备,做好受打击的准备,所以具备良好健康的心态非常重要。
……不后悔,来德国后开拓了思路,想问题更全面了。来德国后变朴实了,不会只看到时尚,而是享受想怎么穿就怎么穿。来德国后变得冷静了,不再激进。来德国后,与爸妈的感情更好了,得到更多交流,更能体谅他们。来德国后从陌生、厌烦、憎恨到习惯、适应、喜欢,经历了很长一段路。
作为过来人,我比较认同后一种看法。我也经历过后悔和迷惘的阶段。我属于那种在国内拿到学位也有工作经验的那类,可我坚持要到国外去看一看,走一走,所谓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5年了,我就是这么走过来的。
据最近的数字,全德共有高校344所,其中综合大学92所、师范学院6所、神学院16所、艺术学院46所、应用技术专业学院152所、行政管理学院31所、综合大学1所。目前在校生约180万,德国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数占人口的9%左右,约占就业人口14%。高等学校绝大多数由国家举办, 但国家也鼓励私人和民间组织办高等教育,民办高校达75所。
德国大学人满为患
德国高等教育主要有进行学术教育和工程教育的综合大学(Universtat)以及实施应用技术教育(即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高等专科大学(Fachhochschule)和少量的职业学院。文科学位一般为Magister硕士学位,理科为Diplom硕士学位。两者的最大区别为文科硕士课程要选一门主科,两门次科,或是两门主科。理科硕士课程只有一门主科。
德国没有全国或全州的高校入学考试,13年制或相当13年制完全中学的毕业生,在其中学毕业的同时即获得普通大学入学资格。按各州达成的协议,高校有义务接受所有取得这一资格的年轻人上大学。目前有三分之一的适龄青年上大学,每年新生约25万人。
一般来说,新生可以自由选择所学专业,但随着入学人数的逐年增加,不少专业已人满为患,导致某些专业不得不实行入学名额限制,这主要涉及医学、法学和心理学等热门专业。设在多特蒙特的“学习位置分配中心”负责在全德范围内分配上述专业的新生名额。
4万中国学子留学德国
目前有4万中国人在德国学习。专业分布相当集中,大约四分之一的中国学生学习企业管理学,即德语简称BWL,四分之一学习机械,四分之一学习经济工程学,剩下的四分之一是其它如建筑、环保、电子、计算机、德语等等。开设企业管理学课程最好的大学是曼海姆大学,这里有152名中国学生,其中81人选择企业管理专业。
一般到德国学习时间为5年到6年左右。在德国的中国留学生要完成学业,45%以上需要6年以上的时间。
来德国的中国学生60%左右都是国内大学在读生,来到德国必须重新读起,幸运的可以免去几门功课;20%左右为国内大学毕业生,在德国读可以免掉Vordiplom,即前二年的课。但绝大部分人都觉得免课并不是什么好事情,主要因为语言的关系,很多术语不懂,还是从头读起比较扎实。也有高中毕业过来的,这种情况必须先读一年预科。所谓预科就是重新温习中学的语文,数学,地理,化学。
也有少数人在国内拿到学士或硕士学位,有2到4年工作经验才过来的。这类人倾向于读学期较短的学士、硕士,或是博士。
留学免费是最大的诱惑
“来德国读书到底对不对”,一直属于争议较大的话题。很多人之所以选择德国,最大的因素是因为这里的大学免学费,一般只收每学期50欧元到100欧元左右。而英国学府一年学费平均7,000欧元。
对于大多数中国普通家庭来说,选择德国是比较切合实际的。虽然如此,仅仅依靠家庭的资助还是不够的,许多中国学生必须通过打工来贴补生活费支出。
德国生活费每月平均需要400到500欧元:租金一般为200欧元左右,伙食100欧元,还有其它的是交通费和电话费等。一半的中国学生在假期和上学期间都要打工,主要是在饭店当服务生、清洁、工厂流水线,幸运的话可以在学校里当助理。
法兰克福火车站的麦当劳到了星期六星期天,几乎全是中国留学生当服务员。一到放暑假,大群的中国学生蜂拥到德国的工业大城如斯图加特或慕尼黑打工,就像国内的民工潮。打上三个月左右就基本上可以解决一年的生活费了。
当然,除了经济方面的原因,德国大学的严谨和高质也是中国学生选择德国的另外一个主要因素。
磨练意志拼文凭
但留学德国也有不少让人担忧的。首先是语言,德语是一门难度相当大的语言。每个要来德国留学的学生,一般必须有800学时的德语,也就是说需要在国内学习一年左右。而进入大学前必须通过DSH德语考试,相当于英语的托福。
粗略估计,光是德语这一关就要花平均一年到两年的时间。还未算上上大学后的学习德语的时间了。德国不同于英美澳,德语的使用范围较小,大多数海外的德国企业对德语并没有严格的要求,反而是流利的英语却是必不可少的。但来德国的中国学生的英语普遍不是很好,过了几年更是忘得差不多了。
其次,德国的学制看来是发达国家中最长的,英国的硕士只需要一年就毕业,眨眨眼就行。德国的毕业生平均年龄是27岁左右。
德国人做事非常严谨,追求完美,这一点在大学求学上也得到了体现。想混个学位是不可能的。考试难度大,到了考试期间中国学生每天都要学习平均8个小时。上课是没有教材的,基本上依靠平时的听讲和笔记,更重要的是理解。
乐观的留学生占多数
由于学制很长,学习生活很辛苦,加上生活习惯的差异,不少留学生对到德国留学持负面看法,但更多的是肯定并相互鼓励。有调查说,中国留德学生中35%比较乐观,只有将近20%的人表示后悔,让我们来看看他们是怎样说的(以下资料摘自德国一个中文网站):
……后悔啊,用在德国大学读书的时间,在国内,读博士都读完了。时间都在这浪费了。看看国内的同龄人,人家已经奋斗出结果了,我们还要继续经历下一个过程——找工作。还有一个问题,真到了毕业那天,自己的文凭还值钱吗?
……感觉很迷茫,漫漫书山路,看不到尽头,留在德国,发展机会太少;回国,又要面对“海待”的可能和与国内的脱轨问题,迷茫……
以上的想法是比较消极的,但更多的是比较乐观的看法:
……来德国岂是一个悔和不悔二字能定论的!路是自己选的,悔也好,不悔也罢,都要继续走下去, Diplom(理科硕士)终究是不能拿金钱衡量的,已经付出了这么多,几年都走下来了,如今学有所成,还有什么能难倒的?
……不后悔,一点也不。本来在国内本科都是瞎混的,正好有个机会认认真真读书一回。有那么多特别的人生体验,总比一辈子待在国内好。就算在国内,也一样有其它的痛苦和无奈。选择了,就要乐观而坚强地走下去。
……不后悔!在国内被死板的教育制度折磨得呆滞了,在这里读大学以后又唤起了我强烈的求知欲,但是出国前一定要认清自己的语言能力与学习潜力,更要做好孤独的准备,做好受打击的准备,所以具备良好健康的心态非常重要。
……不后悔,来德国后开拓了思路,想问题更全面了。来德国后变朴实了,不会只看到时尚,而是享受想怎么穿就怎么穿。来德国后变得冷静了,不再激进。来德国后,与爸妈的感情更好了,得到更多交流,更能体谅他们。来德国后从陌生、厌烦、憎恨到习惯、适应、喜欢,经历了很长一段路。
作为过来人,我比较认同后一种看法。我也经历过后悔和迷惘的阶段。我属于那种在国内拿到学位也有工作经验的那类,可我坚持要到国外去看一看,走一走,所谓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5年了,我就是这么走过来的。
严禁建立镜像网站.
--版权所有,任何形式转载需看中国授权许可。 本文短网址:
- 关键字搜索:
- 四万
看完这篇文章觉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