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

央视的猫腻以及500万医药费事件的重重疑点

 2005-12-01 20:06 桌面版 正體 打赏 0
央视《新闻调查》报道了发生在哈尔滨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的巨额医药费事件。但是由于央视有意无意的模糊处理和误导,使得整个事件疑点重重。
  
  疑点一:患者的收费类型是什么?
  公费医疗,还是医保,又或者是全部自费?
  既然整个报道的主旨就是收费问题。为何对患者收费类型这一关键问题始终语焉不详呢?
  而且患者的收费类型不同,问题的性质就不同,各方可能要承担的法律责任也不同。
  
  
  疑点二:为何只关注一些细枝末节?130万元医疗费中的大头到底是什么?
  央视报道的关注点仅仅集中在盐水106,输血94袋,两张逝世后的化验单以及氨茶碱。
  两张逝世后的化验单以及氨茶碱在100多万元的巨额费用面前不过是沧海一粟。
  即便是那些盐水和血制品也只是小头。而且这盐水106瓶,输血94袋到底是天天都是如此吗?
  从报道交代的“总共输入了25.8万多元的血液制品”来看,显然并非天天输血94袋。央视再次问题上模糊处理,显然是在误导舆论。
  
  即便天天盐水106瓶,再加上平均每天4000元输血。总共只有5000余元,仅仅占每天平均2.1万医药费的25%。
  剩下的那75%到底是什么?有没有乱收费?
  为何央视对这25%的小头紧盯不放,缺偏偏要刻意回避那75%的绝对大头?
  
  疑问三:为何血液科的病人会住到心外的ICU?
  患者翁文辉被诊断患上了恶性淋巴瘤。这是一种血液系统的疾病,属于血液内科。为何患者会住进心外科的ICU?
  外科ICU与内科ICU在对患者的处理和治疗上面并不是完全相同,还是有一些差别的。
  而且既然该院心外专科的ICU,那么至少也会有一个综合性的ICU。怎么这个患者偏偏住进了心外科的ICU?而且一住就是60多天,在那里占着床位,对其他心脏手术术后的病人显然有很大的影响。
  
  疑问四:为何要篡改专家的身分?
  虽然都是医生,但医学内部各分支之间也是隔行如隔山。
  患者是恶性淋巴瘤的病人,请一个心外科的专家已经就很不合适了。
  可现在就连这个心外科的专家的“身分”也是被篡改的。
  用“马育光”在百度上搜索了一下,搜索结果除了与本事巨额医药有关的网页外,只有一个水利部医院的广告网页是和马育光有关。
  这个网页对马育光的介绍只有一句话“马育光 男 胸外科、普外科专业”,我一开始猜想是不是网页制作者不了解医学,所以把“心脏外科”笼统的归于“胸外科”呢?
  我就又去中国期刊网搜索了一下马育光的论着,结果这位专家只有一篇论文,还是第二作者。论文的题目是《食管粘膜不典型增生发展为癌1例报告》。再联系前面水利部医院网页对其的介绍,可以得出马育光可能是搞普胸的,即便是专家,也是普胸的专家,而并非什么心外科专家。
  
  另外就算要请心脏外科的专家,为何不请阜外或安贞这两个医院的专家?
  作为北京的媒体,难道央视不清楚阜外或安贞这两个医院在心脏外科方面的权威性吗?
  不可能呀,《面对面》的主持人王志的岳父大人去年不刚刚在阜外医院做的手术吗?
  同属新闻评论部的《新闻调查》竟然不知道阜外医院?
  为何非要把一个普胸的专家篡改成心外科专家呢?
  
  疑问5:400万元自购药品。
  400万元的药品几乎相当于一个个体药品经销商一年的销售额。
  而且还去国外购买,那就要动用50万美元的外汇,目前我国在还存在一定外汇管制的情况下,个人动用怎么可以轻易动用这笔数额不小的外汇去国外买药?这里是否会牵涉什么权钱交易呢?

天涯论坛(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立场和观点)

--版权所有,任何形式转载需看中国授权许可。 严禁建立镜像网站.
本文短网址:


【诚征荣誉会员】溪流能够汇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爱。我们向全球华人诚意征集万名荣誉会员:每位荣誉会员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订阅费用,成为《看中国》网站的荣誉会员,就可以助力我们突破审查与封锁,向至少10000位中国大陆同胞奉上独立真实的关键资讯,在危难时刻向他们发出预警,救他们于大瘟疫与其它社会危难之中。

分享到:

看完这篇文章觉得

评论

畅所欲言,各抒己见,理性交流,拒绝谩骂。

留言分页:
分页:


Top
x
我们和我们的合作伙伴在我们的网站上使用Cookie等技术来个性化内容和广告并分析我们的流量。点击下方同意在网络上使用此技术。您要使用我们网站服务就需要接受此条款。 详细隐私条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