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目的是什么?是为了适应社会还是为了丰富人性?
刘亦婷父母强调他们的教育是素质教育,而素质教育在大多数人眼里,关涉的是人自身的教育,也就是说人性的丰富与拔高。刘亦婷还是个小女孩,她作为人的卓越之处,如果是教育的结果,有待证明。等她上了哈佛,在父母和她眼里就铁证如山了。
--但这纯属误解。从社会学的观点看,大学是社会分层的工具,人们接受教育是为了适应社会的要求,以期在将来的经济活动中获得优势地位。大学的教育既然是为了适应社会,那么上大学的教育岂不就是“应试教育”?与丰富人性何关?既如是,何来素质教育之说?
萧愚的思路不一定如是,而且他也没有质疑哈佛本身的教育问题,还试图从刘亦婷进入哈佛的途径上找原因。但是,当他把刘亦婷父母的教育模式称作“应试教育”时,他已经深入到了问题的本质--从教育对人的价值,而不是从教育对人的功用来评价。他的价值观可参见“我是北大培养的废物”一文。
而刘亦婷父母,和萧愚具有完全不同的价值观。对他们来说,素质教育就是培养孩子成为“社会精英”,这从他们的各种言论(在此不一一举例,可参考新语丝资料),以及刘亦婷的作文中可以看得十分清楚。他们教育的目的,让刘亦婷成为一个全面发展,对社会有用的人,和哈佛选拔人才的标准也完全符合。我还想说,这和资本主义社会的价值观也完全吻合。对这个问题有疑义的人,我建议阅读马克斯·韦伯的《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不要忘了,刘亦婷父母教育方法来自卡尔·威特,一个新教牧师。
在处于转型时代的中国,刘亦婷父母的书当然能畅销。他们让我想起另一本畅销书《穷爸爸、富爸爸》的作者。这位白手起家的百万富翁在一次采访时劝告采访他的女记者,要先做市场调查,搞清楚人们想要读什么东西,然后再写,保证她能很快富起来。女记者大怒,乃至拂袖而去。临去她正告这位好心的先生,她工作是为了她喜欢和想做的事,而不是为了发财。他和刘亦婷父母都是成功适应社会的典范,虽然方式大相径庭。但正如他永远不会理解那位女记者为什么不致力于发财,而要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那样,我想刘亦婷父母和他们的女儿,也很难理解萧愚的问题与他的问题背后的价值观。
刘亦婷父母和萧愚教育的价值观之争,是教育是为了适应社会还是丰富人性的问题。在一个多元化的社会,两者都可取。刘亦婷父母的教育方法适合大众,大众对社会的要求从来只愿适应而不愿反抗,而萧愚关于教育的价值观,属于能够怀疑社会价值,怀疑自己,特立独行的人文知识分子。(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立场和观点)
- 关键字搜索:
- 哈佛
看完这篇文章觉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