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

为什么千古吟诵(四) -- 千年遗梦

 2003-04-28 07:51 桌面版 正體 打赏 0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凄凄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崔颢 《黄鹤楼》

这首诗被推为唐诗中七言律诗第一首,称为千秋绝唱的奇作。的确,前四句巧用黄鹤的神仙故事与黄鹤楼连用,一气呵成,抒发怀古之豪情,白云千载,鹤去楼空,紧接着后四句拉回现实,日暮黄昏,凭楼远眺,烟波迷蒙,愁肠万种:何处是故乡?当年誉满天下的诗仙李白登上黄鹤楼见此诗而慨叹:“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遂然搁笔,无作而去,令后来的墨客骚人望而止步,使这首诗更添了奇异的风采,成就了唐诗中的一段佳话,为空前绝后之作。历代多有赞誉谓:气格超然,不为律缚,不拘对偶,纵笔挥洒,纯以韵胜。

当然不论是手法或意境都堪称唐诗中的上乘。精彩之处在于这首诗引出的黄鹤及黄鹤楼神仙故事激发了历代文人内心的真实渴望,那是对根植于整个中国本土文化的寻道梦的共鸣:修道成仙是多么令人神往!在早期的历史中人们亲眼目睹修道人成仙是颇为自然的现象,《抱朴子》、《神仙传》等书中多有记载。当修道人修成的时候,天门为之打开,修成的道人“白日飞升”-- 即大白天飞升而去,或有仙鹤等吉祥物下世载着仙人远走高飞,这种景象美妙而殊胜,为世人所向往,黄鹤楼就是当年的仙人子安乘鹤经过此地后而建,可见人们对于得道成仙的敬仰。

历代的文人求道者不计其数,视为人生的最高追求,李白少年时便遍访名山,求仙寻道。唐诗中的文豪很多都是修道的,然而时代变迁,能修成的仙人亦越来越少:“黄鹤一去不复返”,再难见到那可遇不可求的殊胜景象了,仅留下这个美妙的故事和这个伫立黄昏之下的空楼,这怎能不令人谓然长叹?何处是归宿?何处存真道?大江东去,逝者如斯,愁煞寻梦人。

--版权所有,任何形式转载需看中国授权许可。 严禁建立镜像网站.
本文短网址:


【诚征荣誉会员】溪流能够汇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爱。我们向全球华人诚意征集万名荣誉会员:每位荣誉会员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订阅费用,成为《看中国》网站的荣誉会员,就可以助力我们突破审查与封锁,向至少10000位中国大陆同胞奉上独立真实的关键资讯,在危难时刻向他们发出预警,救他们于大瘟疫与其它社会危难之中。

分享到:

看完这篇文章觉得

评论

畅所欲言,各抒己见,理性交流,拒绝谩骂。

留言分页:
分页:


Top
x
我们和我们的合作伙伴在我们的网站上使用Cookie等技术来个性化内容和广告并分析我们的流量。点击下方同意在网络上使用此技术。您要使用我们网站服务就需要接受此条款。 详细隐私条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