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

為什麼千古吟誦(四) -- 千年遺夢

作者:王一豐  2003-04-28 07:51 桌面版 简体 打賞 0
    小字
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餘黃鶴樓。
黃鶴一去不復返,白雲千載空悠悠。
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淒淒鸚鵡洲。
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
--崔顥 《黃鶴樓》

這首詩被推為唐詩中七言律詩第一首,稱為千秋絕唱的奇作。的確,前四句巧用黃鶴的神仙故事與黃鶴樓連用,一氣呵成,抒發懷古之豪情,白雲千載,鶴去樓空,緊接著後四句拉回現實,日暮黃昏,憑樓遠眺,煙波迷濛,愁腸萬種:何處是故鄉?當年譽滿天下的詩仙李白登上黃鶴樓見此詩而慨嘆:「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顥題詩在上頭。」遂然擱筆,無作而去,令後來的墨客騷人望而止步,使這首詩更添了奇異的風采,成就了唐詩中的一段佳話,為空前絕後之作。歷代多有讚譽謂:氣格超然,不為律縛,不拘對偶,縱筆揮灑,純以韻勝。

當然不論是手法或意境都堪稱唐詩中的上乘。精彩之處在於這首詩引出的黃鶴及黃鶴樓神仙故事激發了歷代文人內心的真實渴望,那是對根植於整個中國本土文化的尋道夢的共鳴:修道成仙是多麼令人神往!在早期的歷史中人們親眼目睹修道人成仙是頗為自然的現象,《抱樸子》、《神仙傳》等書中多有記載。當修道人修成的時候,天門為之打開,修成的道人「白日飛升」-- 即大白天飛升而去,或有仙鶴等吉祥物下世載著仙人遠走高飛,這種景象美妙而殊勝,為世人所嚮往,黃鶴樓就是當年的仙人子安乘鶴經過此地後而建,可見人們對於得道成仙的敬仰。

歷代的文人求道者不計其數,視為人生的最高追求,李白少年時便遍訪名山,求仙尋道。唐詩中的文豪很多都是修道的,然而時代變遷,能修成的仙人亦越來越少:「黃鶴一去不復返」,再難見到那可遇不可求的殊勝景象了,僅留下這個美妙的故事和這個佇立黃昏之下的空樓,這怎能不令人謂然長嘆?何處是歸宿?何處存真道?大江東去,逝者如斯,愁煞尋夢人。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本文短網址: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分享到: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評論

暢所欲言,各抒己見,理性交流,拒絕謾罵。

留言分頁:
分頁: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