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

学术界也沾铜臭 为商家当“托儿”谁来规范

 2001-10-08 05:17 桌面版 正體 打赏 0
目前一些学术机构和科技人员涉足商业炒作,引起群众议论和专家担忧。近日,中国生化学会规定--学者不得为商家当“托儿”“某某学会推荐产品”、“通过某某学会科学鉴定”……在科技备受推崇的今天,这样的广告宣传也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在大众媒体上。可又有谁知道“学会”这个神圣的名字是不是盗用的呢?

权威学术组织正面临成为商业炒作招牌的危险,一些科技人员与黑商有染,正在动摇公众对学术组织的信任,这些情况已经被学者们意识到。于是,有些学术组织开始着手规范“家规”。记者日前获悉,国内一级学会之一的中国生化学会率先作出规定:学会成员不得擅自以学会名义在商业活动中发表学术观点,以防误导公众。

核酸风波惹恼学界泰斗中国学术界有句流行语:学生物化学的人不知邹承鲁,如同中国人不知北京。这位堪称中国科技界泰斗的邹承鲁院士,是剑桥大学归国学者,是新中国最有希望获诺贝尔奖的科技成果--中国人工合成牛胰岛素的主要贡献者之一,也是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获得者。邹承鲁院士是中国生化学会的理事长,也是此次净化学会“家规”的主要倡导者之一。

去年在科技界闹得沸沸扬扬的“核酸风波”,中国生化学会有多名会员卷入。一位参加过核酸听证会的院士虽未在会上发言,会后却被商家当作招牌菜供上媒体。而另一位学会下属专业委员会的负责人不但以学会负责人名义在报纸上发表介绍核酸营养的文章,甚至还以学会名义召开了核酸研讨会。此举令邹院士非常恼火,他随即给这位会员去信,告诫他不要用学会头衔替商家说话。邹承鲁在接受《南方周末》采访时表示,核酸之争已超出了学术之争,其中有学术道德问题。因此,邹承鲁提出学会应在内部建立道德规范,与商业炒作划清界线。

记者日前电话采访了邹院士,当请他谈学会规范家规的情况时,他疲倦地说,他已退休,定“家规”的理事会是他最后一次作为理事长参加,因此他不愿再说什么。一位知情者告诉记者,邹老其实有太多的无奈。他一向以秉性刚直而闻名,其实有太多的话可以说。不过他能面对媒体点名批评他下属分会的负责人,已经很难得。这位学界名人在其晚年一直在为学术界的风气建设作着令人尊敬的努力。

“家规”出台拥护者众记者在中国生化学会核心刊物《生命的化学》2001年21卷第3期上查到了定“家规”的会议纪要。文中声明:“会员不能以学会名义表示意见或公开发表论文。学会在广大人民群众中有很高的信誉,以学会或专业委员会成员的名义发表意见,有可能被误认为是学界一致的看法,因而在社会上产生不良的导向……”“我非常赞成这样的规定,科技工作者不应受商业诱惑。”中国生化学会张永莲研究员这样表示。

“学术组织应当公正、科学地对公众表达意见,才能保持在群众中的高信誉度。这对于防范伪科学和反科学的言论有重要作用。”北京市科协副主席刘培温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这样说。他还指出,成立各个学会本来就有制约成员的作用,虽然他并不认为学者中有太多见利忘义的做法,但他支持各学会出台严格的防范规章。

“学会”“作托”谁来评判“目前,有些学术组织为企业产品作宣传,我个人认为是值得商榷的。”市科协副主席刘培温对记者说。他认为学术组织有义务普及科学知识,包括向公众介绍先进的技术,但如果不加限制,就可能走上惟利是图的道路。

记者发现,频频在媒体上作为商家后盾出现的学术机构以生物医药领域居多。这主要是因为这些领域与公众利益息息相关。但是谁能规范这些组织的言行呢?“许多学会只是挂靠在中国科协,它们主要是由部委管理的。”中国科协一位工作人员说,“中国科协管理着约200个一级学会,不可能知道他们每项活动的内容。”言外之意,学术组织的言行多半只能靠自律,在尚无完善制度的情况下,我们只能依靠大多数科技工作者的良心。


消息来源:中华网(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立场和观点)

--版权所有,任何形式转载需看中国授权许可。 严禁建立镜像网站.
本文短网址:


【诚征荣誉会员】溪流能够汇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爱。我们向全球华人诚意征集万名荣誉会员:每位荣誉会员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订阅费用,成为《看中国》网站的荣誉会员,就可以助力我们突破审查与封锁,向至少10000位中国大陆同胞奉上独立真实的关键资讯,在危难时刻向他们发出预警,救他们于大瘟疫与其它社会危难之中。

分享到:

看完这篇文章觉得

评论

畅所欲言,各抒己见,理性交流,拒绝谩骂。

留言分页:
分页:


Top
x
我们和我们的合作伙伴在我们的网站上使用Cookie等技术来个性化内容和广告并分析我们的流量。点击下方同意在网络上使用此技术。您要使用我们网站服务就需要接受此条款。 详细隐私条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