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

纸上的良知

 2001-10-07 11:01 桌面版 正體 打赏 0
自我的《中国底层访谈录》被禁毁、及《南方周末》大换血事件披露以来,互联网上众说纷纭。其中较有份量的文章,当推《大参考》上署名“沈励志”的长文,题为《中共禁书始末──诗人廖亦武惹祸与〈南方周末〉大地震》。里面摘引了中央文件的有关内容(该文随后在《北京之春》8月号上发表),勾得一些友人常来电“刺探内幕”。可作为罪魁祸首的我,知道的不比别人多。记得今年4月底,广州一位编辑朋友打来电话,告诉我出事了,并且说:“廖亦武,你只有再沈默10年了。”

接着,我怀着内疚的心情,复印、邮寄了大量公开发表过的关于《底层》的文字。其中不乏长篇报导和大幅图片。我希望以此减轻《南方周末》的“罪责”。但是……和许多经常在《南方周末》发表文章的自由知识份子一样,我只能眼睁睁地看着事态恶化。自由言论的阵地再一次被专制机器摧毁,那样轻而易举,不露痕迹。甚至连毛泽东时代发动群众大批判的过场也不走,就直接下达文件。轻飘飘的几页纸,就使与《南方周末》“血肉相系”的数万名知识人束手无策。

真不愧是技术官僚的后集权时期,不与口若悬河秀们讲理就直接砸饭碗。《东方》、《方法》以及稍后的《书屋》,都是上峰下达一纸行政命令、换掉编辑班子、就将惨淡经营数年的文人事业给毁了的。每一次,大伙都忍了,谈论和叹息了。我们照常绕开具体而敏感的事件,写有关自由、正义、失败与启蒙的抽象文章。如果现实不能谈,我们就谈历史;中国不能谈,就谈外国;法轮功不能谈,我们就谈基督和尼采。甚至奥斯维辛也可以成为一个学术话题,只要小心翼翼地避开“6.4”。知识份子的千秋功业就是笔墨。写了,当然要寻求发表;一家杂志变了天,总会有胆大的、应市场需求的重新冒出来。

90年代的不少知识人,就这样在言论钳制的夹缝里成名、成家,很有生存智慧和勇气,却没想过自己是吃他人的血馒头长胖的。几天前,好友刘晓波来我家,说到《南方周末》出事之际,他曾想起草一份抗议或请愿的文件,但思之再三,仍作罢,原因是,他想不出谁会在文件上签名,最后只能以个体方式着文抗议。“只要有几十位著名知识份子联署表达异议,就能在国内、外造成影响,对当局形成压力。”晓波道。我说,我会签名,反正已上了黑名单,死猪不怕开水烫。晓波又问:“⒆⒆会签吗?还有《南方周末》的主要作者⒉⒉、⒏⒏⒏会不会签?”接着,我俩相对无言。因为,大家心知肚明,写文章是一回事,集体签名又是一回事。这是独裁体制下生存的底线,是官方给知识份子画定的圆圈。谁敢违犯游戏规则,把脚伸出圈外,谁就危险了。

晓波为此付出了3次坐牢的代价。但他“死里逃生”,仍活得身心健康。我们这类因“6.4”而被打上烙印的人,被这个时代的知识精英划定在学术、文化甚至文学之外。我们的所作所为,我们的苦难与抗争都成了政治性的,而不是出于人最起码的良知。难道良知和勇气只存在于纸上,只像米兰.昆德拉的一个书名──《生活在别处》吗?获诺贝尔文学奖的高行健,正是在如此的意义中,给中国作家开了先河。

文章千古事,人生草木秋。激动有啥意思呢?既伤身体,又乱性情。还是铁了面孔、冷了心肠做纯文学。只要闷棍没打自己,就永远不以得奖、禁书、换班、侵犯人权、迫害作家等具体理由批评中国政府。

(2001年8月底于中国四川省成都市)民主论坛(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立场和观点)

--版权所有,任何形式转载需看中国授权许可。 严禁建立镜像网站.
本文短网址:


【诚征荣誉会员】溪流能够汇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爱。我们向全球华人诚意征集万名荣誉会员:每位荣誉会员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订阅费用,成为《看中国》网站的荣誉会员,就可以助力我们突破审查与封锁,向至少10000位中国大陆同胞奉上独立真实的关键资讯,在危难时刻向他们发出预警,救他们于大瘟疫与其它社会危难之中。

分享到:

看完这篇文章觉得

评论

畅所欲言,各抒己见,理性交流,拒绝谩骂。

留言分页:
分页:


Top
x
我们和我们的合作伙伴在我们的网站上使用Cookie等技术来个性化内容和广告并分析我们的流量。点击下方同意在网络上使用此技术。您要使用我们网站服务就需要接受此条款。 详细隐私条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