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幼兒園到大學等相關教育及產業的危險信號出現,對中國經濟也產生深遠影響。(圖片來源:Adobe Stock)
【看中國2024年3月19日訊】(看中國記者李正鑫綜合報導)中國人口出生率不斷下滑,中國國家統計局發布的年度公報掩蓋人口危機,由於隨著出生率下降,更多家醫院關閉產科,從幼兒園到大學等相關教育及產業的危險信號出現,對中國經濟也產生深遠影響。
中國人口出生率下降 更多家醫院關閉產科
3月19日,據路透社和美國之音報導,由於中國新生兒出生率創下歷史新低、產科需求下降,今年以來,中國江西、浙江等地又有多家醫院停止產科服務。業內人士警告,產科「寒冬」悄然來臨。
江西省贛州市第五醫院發布消息稱,「自2024年3月11日起我院停止產科服務」;浙江省江山市中醫院也宣布,「根據醫院產科業務實際情況,自2024年2月1日起,本院不再開展產科(平產、剖宮產)業務」。
其實從去年開始中國多家醫院產科關停或業務調整,就已經多次引起關注。去年12月,廣州中醫藥大學金沙洲醫院公告不再開展產科業務;去年9月,浙江寧波鄞州二院宣布不再開展孕產婦診療業務;去年5月,浙江省蒼南縣中醫院公告暫停產科助產服務。
據《每日經濟新聞》等中國大陸媒體的報導,新生兒數量銳減意味著許多醫院的產科無法繼續運營,產科「寒冬」似乎在悄然來臨。
在產科接連關閉之際,由於面臨著因人口高齡化日益嚴重的人口問題,北京當局政策制定者正努力解決如何提高年輕夫婦生育的意願。
由於高昂的育兒費用、不願結婚或暫時放棄職業生涯,以及在傳統社會中婦女仍然被視為主要的照顧者並存在著性別歧視問題,導致許多中國女性選擇不生孩子。
北京當局試圖推出激勵措施和政策來促進生育率,包括延長產假、為育有子女提供金融和稅收優惠,以及住房補貼。
但據中國知名智庫「育媧人口研究」2月份發布的《中國生育成本報告2024版》指出,中國目前的社會環境對女性生育並不友好,女性生孩子的時間成本和機會成本太高。報告還稱,相對於人均國內生產總值,中國是世界上養育孩子成本最高的國家之一。
小學學位預警與幼兒園「招生荒」同步上演
北京當局實施「全面二孩」政策後,2016年和2017年出生人口迎來了小高峰,這兩年新生兒數量都超過了1700萬人,尤其2016年新增人口更是達到了1883萬人。進入到2018年,「二孩政策」影響回落,當年出生人口1523萬人,其後出生人口數量走低。
據中國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數據,2016年至2023年,中國出生人口數量從1786萬下降到902萬。
生育人口的變化,直接影響著基礎教育生源的走向。按照6歲或7歲的入學門檻,2016年、2017年出生的孩子眼下正是入讀小學的時段,而廣州、大連、長春等多個大中城市發出了秋季入學的「學位預警」。
在出現小學入學難的同時,一些幼兒園又出現「招生荒」。梳理過去幾年來的出生人口數量,2018年中國出生人口數為1523萬,到2019年回落至1465萬,此後3年分別又降至1200萬、1062萬和956萬。而這一批新出生人口,正是當下幼兒園招生的主力軍。
高考報名數與同年出生人數「逆差」
相比於已經表現出所謂的「義務教育」方面的影響,人口變動對高等教育的衝擊同樣讓人關注。
中國教育部表示,已經建成世界最大規模高等教育體系。但梳理近11年的高考報名人數發現,這11年每年參加高考的人數穩定在1000萬上下,與此同時出生人口在這11年裡不斷下滑。其中2012年高考人數和出生人數差值最大,二者缺口達到1058萬。此後兩項數據的差距逐步變小,大多維持在800萬左右。
2021年開始,出生人口數量開始低於同年高考報名人數,當年高考報名1078萬,出生人數1062萬,二者「逆差」達到16萬;到2022年,高考報名人數升至1193萬,出生人數卻降至956萬,「逆差」進一步提高到237萬。2023年,高考報名人數1291萬人,出生人數更降至902萬,「逆差」進一步提高到389萬。
兩年時間,高考報名人數和出生人口數的「逆差」額比率增24.3倍。
以2023年出生人口基數(902萬)計算,假設均完成了初中教育,按照當前初三畢業生參加中考升學的「普職比」約為6:4,即其中60%參加高考,那麼2023年的新生兒中,也將只有540萬左右的學生在2041年參加高考。
「從當下的幼兒園,到未來的中小學,乃至高等學校,都將面臨生源短缺的問題,」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研究員儲朝暉在接受媒體採訪時指出,按照當前的人口數量發展趨勢,那麼高校將面臨生源不足的情況。
中國國家統計局發布年度公報 掩蓋人口危機
2月29日,中國國家統計局發布《2023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
中國國家統計局副局長盛來運發表對《2023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的解讀並稱,當前大國博弈競爭和地緣政治衝突加劇,外部環境的複雜性、嚴峻性、不確定性上升。中國仍處於經濟恢復和轉型升級關鍵期,進一步推動經濟回升向好面臨有效需求不足、部分行業產能過剩、社會預期偏弱、風險隱患仍然較多等困難挑戰。
盛來運說,從要素稟賦看,中國勞動年齡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提升至11.05年,人才資源總量、科技人力資源、研發人員總量均居全球首位,「人口紅利」正在加快向「人才紅利」轉化。
中國國家統計局的數據顯示,2023年較前一年減少208萬人。中國人口在2022年末同比減少85萬人,為1961年大飢荒以來首次出現負增長。
上海社科院原常務副院長兼經濟研究所所長、國家自科與社科基金重大課題首席專家左學金去年11月出席研討會時指出,中國人口負增長趨勢可能延續到下世紀,應加速對人力資本的投資和需求結構轉型。
中南海智庫發布人口危機預測報告
中國去年的人口出生率為6.39‰,這也意味著再次創下歷史新低。數據顯示,2019年,中國人口出生率還在10‰以上,2021年則為7.52‰,「三孩」政策後2022年進一步下降到6.77‰,2023年人口出生率為6.39‰。
著名人口專家梁建章發文稱,2023年出生人口創下1949年以來最低記錄,出生率創下有記錄以來最低水平。總和生育率在1.0左右,還不到更替水平的一半,在世界範圍內是最低的之一(僅僅比韓國略高),遠遠低於發達國家的平均水平1.5左右,也遠遠低於嚴重少子化的日本的1.3。
值得注意的是,中國官方數據存在水平的問題廣為人知。2023年出生人口和死亡人口數量同樣遭到各界的質疑。
時政人士分析人士蔡慎坤在推特(X平臺)發文表示,人口數字造假絕不是始於現在,而是從1949年新政權建立之後就已經成為慣例。從浙江某地不小心公布的火化人數來看,2023年中國實際人口恐怕減少了800萬甚至上千萬,扭曲的人口統計數據,也必然導致經濟決策的失誤和混亂。
而作為中南海決策層的智庫,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國研中心)發布了相關預測報告。
國研中心最新發布的《中國發展報告2023》(下稱「報告」)提出,近12年來,中國先後出現了勞動年齡人口達峰和人口總量達峰兩個重大轉折點,未來較長時間內將保持下降趨勢。
報告認為,計畫生育政策使中國生育水平下降更快。與其他國家相比,中國總和生育率從1971年的5.5下降到世代更替水平的2.1用了20年,東亞國家平均用時30年,世界平均水平從5下降到當前的2.3用了58年。
報告認為,未來一段時間中國總和生育率將保持在 1-1.5的水平,低於理論上2.1的世代更替水平。出生率延續降低水平將主導中國人口變化的長期趨勢,預計未來年度出生人口約每十年下一個百萬台階。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来源: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