恆星中可能存在一種不同尋常的「黑洞」。(圖片來源:Adobe Stock)
太陽是恆星的一種,恆星是漫天星辰中的發光天體,照耀著漆黑的夜空。一篇研究指出,一種名為「原初黑洞」的天體,存在於恆星的內部,最終會從內部將恆星吞噬,那麼太陽的內部是否也有這種黑洞呢?
原初黑洞
有一種假想的黑洞類型,稱為「原初黑洞」,它的質量通常與小行星相當,但尺寸卻能比棒球還要小。一般而言,黑洞是由大質量恆星引力坍縮形成,後來在二十世紀末有科學家提出其他的黑洞來源,表示它們來源自早期的宇宙大爆炸。大爆炸後的一小段時間會有極高的壓力與溫度,使簡單波動就有達到形成黑洞的條件,雖然大部分的高密度區域會因為宇宙膨脹而散開,但這種原生的黑洞卻能穩定地存續至今。
過去科學家認為原初黑洞或許與暗物質有關,因為它們的行為可能與暗物質粒子一致。若是數量與分布夠多,科學家認為這種黑洞或許具有充當暗物質的可能,以自身引力將宇宙網編織起來。那麼它究竟存不存在呢?2015年9月14日,由雷射干涉引力波天文台探測到的引力波事件「GW150914」中,與兩個黑洞有關,它們的質量大於一般恆星滅亡產生的黑洞,學者認為很可能是由暗物質形成的原初黑洞。
吞噬恆星的黑洞
一篇發表於《天文物理期刊》的論文,提出他們對於原初黑洞的研究。厄爾·貝林格是馬克斯·普朗克天體物理研究所的天文學家,他與他的研究團隊思考暗物質完全是由微小的原初黑洞構成,假設這些黑洞實際上是存在於恆星的內部。
研究過程中,這種原初黑洞會沉入恆星的核心,它們與太陽的質量相比時,這些黑洞如同塵埃般地渺小,因此一開始對於恆星的影響幾乎是完全沒有,並且有著極為緩慢的成長。隨著時間的流逝,最初質量僅有太陽質量十億分之一的黑洞,能在5億年後從內部將恆星吞噬。當這個黑洞的質量成長到地球規模時,將會像是一鍋煮沸的水一樣攪動恆星核心,此舉會讓大量輻射產生,變成一種由黑洞驅動的天體,被研究團隊稱為「霍金星」。若是原初黑洞的質量不及太陽質量的兆分之一,那麼將會有另一種發展。雖然它消耗恆星內部物質的速度緩慢,但通過攪動核心的方式,溫度攀升的幅度會超越一般的核融合,最終使恆星膨脹變成「紅離散星」,將會比一般的紅巨星更加寒冷。
那麼與我們生活息息相關的太陽是否面臨這種難以察覺的威脅呢?文章中指出能夠肯定太陽內部沒有黑洞的存在,但他們表示通過觀察,依然有可能在宇宙中發現霍金星的存在,因為歐洲太空總署的太空望遠鏡「蓋亞衛星」已經發現高達500顆的紅離散星,宇宙的面貌依然是人類難以研究透徹的神秘領域。
責任編輯: 星躍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